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从五四启蒙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启蒙是在批判传统中追求人的解放,这也曾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还没有从社会基础变革中全面展开,因而导致了"理性的缺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背景下,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又使人面对着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荒芜。科学发展观在理想与现实、工具理性与价值追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人的发展确立了切实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2.
回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现代性建构的理论逻辑与现代化展开的历史逻辑相伴相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和现代化建设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即现代化要实现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整体变迁,又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要求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推动世界反贫困事业、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实践等方面,具有广泛、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在现代化全面展开和现代性迅速成长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及其现代性意蕴,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走出道德困境,追寻道德理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理性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理性偏向,工具理性膨胀,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现代性危机在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化,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象都可以说是工具理性渗透的结果,是工具理性增长所带来的副产品.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必须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使人从传统走向现代,为实现人的自由创造了条件,但新的条件也包含各种使人不能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现代性所带来的分裂在我国造成的社会分化、社会浮躁、精神家园迷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使社会潜伏着各种矛盾,同时也使人的发展陷于困境。社会主义因为承诺要祛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才得到人们的拥护,把现代性成长和建设社会主义统一起来,通过对现代性成长中所含矛盾的正确批判,寻求现代性成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最终使人走出现有的困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启蒙》旨在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自第一次启蒙运动以降,现代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割裂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传统的多重联系。由现代性片面发展而引发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在中国社会已显露端倪。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作者从万物内在关联的思想出发,提出有机地整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智慧来探寻可能的应对之道,以实现超越现代性局限的第二次启蒙。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了民族复兴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其历史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重意义叙事中得到全面阐释。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的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持存、再度青春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从世界社会主义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探索到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从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构了西方现代化霸权,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类型,其效应不仅表现为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更表现为积极解答“世界之问”,承担着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是在现代化中突出起来的。孙中山在对资本主义判断中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起来以后,必须对现代性的作用和分裂有清醒认识。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要求,超越市场至上和理性迷信,把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联系起来,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一致;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内在矛盾,中国现代性亦然,青年鲁迅对此有清醒反思;由现代性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可以定在19、20世纪之交或20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12.
韦伯将理性主义与现代性结合起来,认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正是理性的作用促成了现代性的生成。但理性主义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进步和促进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危机,其最终结果是把人类装进一个钢铁般的牢笼里。韦伯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不仅为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出发点与分析框架,对后发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韦伯提出的应对现代性困境的诸多举措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相似文献   

13.
坚持“个体自我的主体性”和“坚定理性主义”原则的现代性,在生命的每一个范围和层次都为人预备了全新的结构,同时也以消解价值标准、遮蔽价值理性以及断裂价值秩序的方式制造了价值世界的困境,引发出现代人深重的生存危机。反思现代性及其导致的社会文化生活系统的冲突与分裂,在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共契中,寻求既作为历史承诺、更作为现实生活“选择”与“安排”的价值标准,是彰显以绝对价值为核心的意义世界的独特地位,建构价值世界和谐秩序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含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反思是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产物.现代性在整体上以历史的断裂为其特性.这种断裂表现在现代性的动力、制度架构与日常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中国是在现代性的普世化进程中与现代性问题遭遇的.中国的现代论说,在现代性问题上具有通约性."五四"在现代性的断裂背景上获得辩护理由.而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问题性,在自我认同的基点上,筹划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当然取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苏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乏现代性原则的规范,在精神性维度上表现为主体性意识缺乏,在制度性维度上表现为现代性还没有作为理性化制度安排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机理中去。因此,要加快像苏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进行现代性的构建:立足现实,强化主体性意识;加快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一种时间意识,又是一种制度安排和价值规范。现代性在自身的生成和发展中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自然"祛魅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风险、社会关系契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的疏离、文化世俗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理应在准确把握现代性现实语境的基础上,科学确立现代性目标,积极构建现代性制度和文化,合理选择现代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理论的三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科学描述系统的现代化理论与作为社会改革的现代化战略 ,是构成我们现代化观念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作为学术话语的现代化观念 ,经过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发展阶段 ;作为改革战略的现代化观念 ,则是东西方共有的。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必须渗透进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是一位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社会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的现代性理论,不仅对现代性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性的基本原则以及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的阐述和论证,而且针对现代性给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各种弊病与危机,提出了克服和解决的方法——交往行为理论。他提出的理论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且过于理想,但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却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法研究热潮中,质疑民间法及其研究之生命力的"民间法消亡论",实则蕴含着一个合理的内核,即它明确承认民间法被边缘化进而趋于消亡的命运乃是现代性及其意识形态的理性主义的必然结论,因此,"民间法消亡论"的内在逻辑就是现代性及其理性主义的霸权逻辑.其错误在于无视民间法同样是具有自立性的事物并因此构成了实在法的基础,从而以"取消论"替代了"关系论".为此,在建设和谐法治的进程中,应当力倡理性商谈的进路,努力构造起以实在法为主导、社会规范为基础的复合型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