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 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 部知识吸收能力不足。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实证研究后发现,企业在社会网络中 的位置、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企业与外界联系的频繁和密切程度,是企业潜在吸收能力的关键因 素|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企业外部知识属性对实际吸收能力有重要影响。另外,企业知识基础、企 业研发活动强度、员工的学习强度和方法、开放的组织文化、企业学习机制对提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 收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内部因素是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方面.以我国17个工业基地的598份调查问卷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对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影响子系统可分为三个因素共十个方面,其中对吸收能力影响最大的是知识获取能力,其次是知识利用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及知识消化能力;对技术能力影响最大的是技术的开发能力,其次是技术的利用能力;对开放度影响最大的是内向开放广度,接下来是内向开放深度、内向开放广度和内向开放深度.三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开放度和吸收能力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基础观与吸收能力理论,本文探究了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外部搜寻策略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特征和实际吸收能力对二者关系的独立调节效应和协同调节效应,以251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两种外部搜寻策略(搜寻宽度与搜寻深度)均能促进突破式创新绩效的提升;知识宽度显著强化搜寻深度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实际吸收能力显著强化搜寻深度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知识宽度与实际吸收能力的协同作用显著强化搜寻深度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知识深度与实际吸收能力的协同作用显著强化搜寻宽度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资源观与关系观理论,引入吸收能力中间变量,构建轮胎产业集群创新的资源-关系-吸收能力(Resource-Network-Absorption,RNA)分析模型,以山东省轮胎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以及结构方程(SEM)分析方法,对集群企业内部资源、网络关系资源与吸收能力三维要素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集群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资源、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有显著相关关系,知识溢出与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吸收能力与集群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知识溢出在企业吸收能力作用下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这说明了集群各主体资源和社会资本通过知识溢出,在企业吸收能力中介作用下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头脑风暴法,引入吸收能力概念,构建了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影响品牌营销策略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企业吸收能力的桥梁或中介作用对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可以从识别知识能力、评价知识能力、消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四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通过市场导向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提升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知识型企业员工间咨询关系构建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网络模型,分析了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并基于实际的隐性知识转移网络结构,模拟分析了隐性知识增长速度与知识水平差异的演化规律,以及知识型企业员工的自学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增长速度和知识水平差异程度的影响。这为知识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本土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成功知识转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跨国知识转移和效率都要受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和与之合作的本土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育就非常重要,它是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是一种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的方法.使用SNA方法对企业集群内外知识源的相互联系以及集群内部的知识系统结构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吸收能力高的企业更可能接近集群外部的知识源和有着更多的本地联系,它们往往是集群知识社团的成员,而地方化的知识既不是在集群中自由地流动,也不是在集群中均匀地扩散;相反,知识是在拥有共同知识基础的小团体内部流动的.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我国企业日益注重外部知识资本的获取.通过对知识资本内涵进行拓展,利用国内149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对企业知识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人力资本、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人力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的交互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在革命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对革命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对于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以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成败为例,并联系现实,阐述以上观点和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是国家治理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最高法和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既是对国家治理的总体性安排,同时也是支撑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柱石。宪法对国家治理合法性基础的支撑见于宪法之首尾:宪法序言作为宪法文本的开端,主要是以历史叙事的方式,通过历史规律的建构,支撑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宪法第四章作为宪法文本的结尾,主要是以符号叙事的方式,通过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家对民众的精神感召、心理感召,支撑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在法学理论中,见于宪法文本的首尾两个部分对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非典时期的法律问题着手,通过比较各国宪法文本,剖析了紧急状态制度的起源、概念和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对紧急状态入宪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