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受清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相对封闭的鄂西山区也使当地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中保留了众多古老的文化因子,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还具有粗放纯朴的山区饮食文化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鄂西土家族原生态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3.
傩坛戏是流传于黔东(包括黔东北、黔北部分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它由古代社会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傩仪)演变而来.至今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原始风貌。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下且歌且舞,形式活泼,幽默有趣,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重庆土家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与他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一些体现土家族重要特征的风俗习惯,仍然较为鲜明地保留着.本文仅就渝东南土家族民俗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湖北苗族与汉族、土家族交错杂居。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既受湘西、黠乐北苗族的影响,又受当地汉族、土家族的影响。其生育、婚姻、丧葬、祭祀、禁忌等风俗发生了较大变迁,在变迁中有机整合,既保留了湘西、黔东北苗族文化的因子;又吸纳了当地汉族、土家族文化的营养。其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既有丰厚的民间文学,又有形式多样的音乐。蹈、戏剧和民族工艺。湖北苗族崇拜自然,祀奉祖先,信奉图腾,并受遭教、佛教、基督教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鄂西土家族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为核心,从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概况和形成因素出发,对春节特色食物进行归类,进一步阐明食物作为特殊民俗符号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象征意义。从土家族大年三十团年饭上的祭祀仪式、进食仪式和饮食禁忌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食物通过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完成象征意蕴的表达,强调饮食民俗的文化功能,健康优秀的饮食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鄂西土家族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为核心,从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概况和形成因素出发,对春节特色食物进行归类,进一步阐明食物作为特殊民俗符号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象征意义。从土家族大年三十团年饭上的祭祀仪式、进食仪式和饮食禁忌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食物通过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完成象征意蕴的表达,强调饮食民俗的文化功能,健康优秀的饮食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在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望月”就是其中之一。土家族妇女婚后怀孕为“有喜”,妻子分娩后,丈夫要抱一只鸡去岳母家报喜,生男孩抱公鸡,生女孩抱母鸡。岳家人一看到“喜鸡”,便知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年间土家族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一部分地区却仍然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这正是土家族在历史上所走过的特殊道路.不过在阶级社会出现后还保存着原始公社制度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的,在国内就有纳西族和傣族,在美洲就有古代的玛雅和印加.在保存有原始农村公社的土家族地区,由于公社成员占有人口的大多数,因而必然就会在该地区出现相应的原始社会组织,具体说来就是原始的婚姻制度.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聚居在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一支为主体,融合汉、僚等多个民族而形成的单一民族,土家族文化则与巴、汉、僚等多族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本文拟就土家族文化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文化的关系作总体考察,探讨巴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一、巴人和土家族“巴”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的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今陕西、甘肃一带。“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放厘),乘(放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他们在那里渡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社会末期,巴人迁居到今湖北长阳一带,过着“未有君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变迁中的土家语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和现实看,土家族社会有一个由土家语单语社会向土家语汉语双语社会,再到土家语逐渐被汉语取代而使用人群和使用区域逐渐缩小以至于濒危化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土家语濒危化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劳动力外流、市场交易、城市化与现代传媒等现代性因素。不论放弃还是保留土家民族语,都是土家族面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一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部清江流域鱼木寨是传统土家族村落,至今保留巴楚古建筑特色,其众多的古建筑石碑刻,成为一种文化信息传播载体。考察这一不同凡响的碑林,从中可以探寻土家族与外来文化多元融合的独特文化信息传播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撒尔嗬”是土家族源远流长古老独特至今仍在流传盛行的丧葬祭祀歌舞仪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撒尔嗬”是汉语音译,又译“散忧儿嗬、“三友儿嗬”等,音意兼译为“跳撒尔嗬”,意译为“跳丧鼓、“打丧鼓”、“闹灵歌”等。形式上有坐丧(文丧)、跳丧(武丧)、绕棺(转丧)等。现在主要分布在湖北清江流域的长阳、巴东、五峰、鹤峰、建始、恩施等土家族聚居区,在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聚居区也有程度和形式不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曹毅(1954-),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硕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带头人。出版《土家族民间.文学》、《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等专著,并获湖北省民族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原点:生命意识》、《土家族的白虎文化》等论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了《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土家族民间文化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原因、土家族哭嫁歌唱词等进行分析研究,把土家族女性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再现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心中的真情实感,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到土家族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认识土家族哭嫁习俗,为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96年的土家族文化研究,在重视历史的研究的基础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致力于现实的理论探讨,并通过脚踏实地的田野现状调查和各种方法分析研究,‘理论建树明显,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一、土家族原始宗教及宗教事象的剖析1.原始宗教的内容形式及意蕴的探寻由于土家族多处于民族杂居地,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有本民族原生原始宗教的遗存,又有其他民族对它的文化影响和渗透,既具有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土家族在保留本民族的原始宗教特征的基础上长期…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根据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基本上能够“土家族”。土家族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音乐舞蹈艺术史和土家族的民族历史一样古老。土家族的音乐在汉族的历史文献中记载得很简略,而这简略的记载前人误释的地方又不少。因此,研究土家族音乐史不但要注意史料的搜集,而且要注意史料的辨正。其中,前人对汉代人著作中记载的《巴俞》题意的误释,即属于要《巴俞》之乐。”[13]郭璞、颜师古等人都将“《巴俞》”理解为“巴西郡阆中县的俞(渝)水”。作为一(阵)。俗喜歌…  相似文献   

19.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土家族土司统治兴盛时期,在土司制度下,"三棒鼓"在表演、内容、结构、音乐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保持了土家族传统特色,后来又融合了土家族戏曲、民歌等素材,逐渐形成具有土家特色的说唱艺术。明清土司统治时期的文化制度为土家族"三棒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土家族"三棒鼓"的革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湘西瓦乡人是湖南西部的一个边缘族群,瓦乡人在族源、语言、民俗文化等方面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然而置身于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族群之间的湘西瓦乡人在民族识别中经历过曲折,族属争议延至当下,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实绩,也呈现出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究的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