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易安咏花词中的女性审美意识主要是指词人作为女性,作为“人”的本质需要的执著追求,具体表现在含蓄凄婉,借花言女性之愁情;比托兴寄,借花言女性之爱情;以花自喻,借花言女性的忧国之思等。易安在咏花词中唤回了女性自己真实的生命,真正呈现了从礼教的禁锢中获得解放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花的意象在李清照词中多系喻己之词,其咏花词所投射出来的清瘦素洁的审美品味、闲静淡雅的气质神韵、深婉细腻的情感和卓然超群的人格,如同她本人的自画像:一是以花之形态写词人之形象;二是以花之品相投射词人的审美取向;三是以花之风神格调显词人之品格风韵。词人赏花亦自赏,咏花亦自咏。从中透露出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亦花亦人、花与人浑然一体的女性词人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3.
辛稼轩把君国之忧,身世之感和不平之鸣一并被填入咏花词中,用婉丽的笔致抒发英雄豪情,表现出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卢祖皋是南宋时期较有特色的一位词人,属姜夔一派,善作雅词,且词诣较高。纵观其词,大概可分为四类:恋情词、咏物词、交游词和祝寿词。其词内容特点在于:一是言恋情自我化,将自己的人生感慨融入到恋情词中,增加了词的厚度;二是咏花赋雪如“恶之花”,常由美好之境突转为怆然之痛,产生强势冲击力;三是参透世事渴慕出仕,词中常流露出绝意功名、脱离尘网的遁世情绪。这均显示出卢祖皋词作内容之丰富性和深厚性。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的社会潮流和风尚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某种文化。宋代咏茶词出现并兴盛,使得饮茶从一种生活方 式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咏茶词作为宋代饮茶文化的载体,对茶文化中的采茶、制茶、饮茶和茶艺方面都有详尽的描写和表 述。同时,由于宋代文人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涵养融注到咏茶词中,从而让咏茶词中的茶文化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内涵。 包括词人通过咏茶词来言志;咏茶词中禅茶一味的思想;还有咏茶词中蕴含的离别和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和王维的《辛夷坞》都是自然诗中的咏花名篇。在意象上 ,它们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在禅意上 ,两诗也各有深浅 ;在境界上 ,《咏水仙》是“有我之境” ,而《辛夷坞》则属“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对古代作家内心隐秘的破译,这是闻一多先生的创举,类似的方法也有人叫做古代文学研究的福尔摩斯.今试将其引入李清照的研究之中.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费了很大的气力,才发现了这样一些蛛丝马迹:——《漱玉词》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如海棠、银杏、梅、桂、荷、菊等等,有几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里仅以菊为例.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词人与其夫的由分居两地  相似文献   

8.
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作词"纯乎宋人法乳",效法周邦彦化用唐人诗句人词和雅语俗语兼用,师法姜夔的清空醇雅词风,借鉴李清照工于造语和运用叠字,融会贯通,变化创新,形成了自己典雅清丽、深幽蕴藉的词风.顾太清作词以宋人为法乳,既受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的影响,又与她的身份、性情和审美情趣相关.顾太清作词,体现了清代中叶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的填词,逐渐注重词的手法、技巧和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几首词中,花的意象几乎篇篇出现。梅、菊、桂、藕花、梨花、苹花、海棠、芍药、芭蕉、丁香等,本身就深具风度韵致,再经清照稍加点染,便更使其词文洁体清,情词俱胜,神韵悠然。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性别、性格、学养、才识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词中对花之意象的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其词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花,在清照的笔下,已不是纯客观的外物,而是与词人心灵交感,相互理解的“人化”了的自然物。从清照对花之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词人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凄婉或惆怅,花简直成了清照心理的外现物。  相似文献   

10.
也谈《乐府补题》的寄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乐府补题》的寄托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且大多具有坐实时事之失。从文本出发来看,认为咏龙涎香主要传达遗民们的今昔身世之感;咏白莲主要传达遗民们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但也有例外;咏蝉主要表达词人们怀恋往昔、否定现在的情感倾向;咏莼当作于王沂孙庆元归来的盟友聚会,有对王沂孙的赞赏,也有抱定终隐的表白;咏蟹是在终隐者逐渐变少,遗民们表达要像毕卓那样“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蜀海棠征故     
巴蜀的大足宋代为昌州治所,乐山为宋代嘉州亦即南渡后嘉定府治所,都有出产香海棠的记载,大足县以此而有“海棠香国”之称,至今尚流传人口,称道不绝,以为佳话,文艺之士且形于歌咏,以寄其怀古之思;植物学工作者传之海外,耸人听闻、动其欣慕之情,以为足以与东邻国家的樱花媲美.但是将近一百年之久,海棠一种植物已为诗人所弗咏;身居巴蜀境内者未尝一见其物,园庭种植只是垂丝海棠,贴梗海棠以及近来输入的湖北海棠,并无历代相传的海棠,更无它的变种香海棠;植物学工作者采集所工得,尽是别种海棠,而不见其海棠踪迹,因之在植物区系上无有其分布,一些后辈虽以植物分类学为专业,竟不信蜀中原有此种植物的存在.今作此篇,公之于世,以明唐宋以来,巴蜀实有海棠一种名花,凡各证据皆从古书得来,因此以《蜀海棠徵故》名篇.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博大精深非其他小说可比。本文研究了《红楼梦》中描写的海棠的种类,大观园家居生活、休闲娱乐和神秘隐喻方面蕴含的海棠花文化,并对海棠诗社六首咏白海棠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剖析,通过统计全书海棠出现的频率评说后四十回之真伪。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词早在北宋即有雅、俗之辨,柳永词就因“曲俗”,一直遭到讥评。北宋末万俟咏的词集,始分为“雅词”与“侧艳”两体。南渡后,一时词籍竟以“雅词”为名,总集有曾慥的《乐府雅词》、鲖阳居士的《复雅歌词》、佚名的《典雅词》;别集则有张安国的《紫微雅词》、程垓的《书舟雅词》、赵彦端的《宝文雅词》等。倡导“雅词”是南宋初词坛的一时风尚。鲖阳居士编《复雅歌词》五十卷,收词四千余首,作为到北宋末为止的前代歌词的总集,寓有“述往事,思来者”之意。鉴于词  相似文献   

15.
咏花诗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引用咏花诗可以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论文认为那些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的咏花诗是授课过程中引用的主体,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描述园林树木观赏特性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的咏花诗的引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咏花诗引用应注意贴切、通俗、精炼三要点.  相似文献   

16.
在敦煌曲子词中,有各种各样的咏花词句,表现了古敦煌人民对花的风俗观和对花的热爱。敦煌曲出自佛教的莫高窟,它的咏花词句有许多是受了佛教的影响而产生。如,斯二九四七《缁门百岁篇》:“驱鸟未解从师教,往往经抛摘草花。”伯三三六○《苏莫遮》:“岭岫嵯峨朝雾已。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伯二七三四《太子十二时》:“摩耶夫人诞太子,步步足下生莲花。”伯二○六六《出家乐赞》:“正见弥陀升宝座,菩萨散花称善哉。伯二二五《归西方赞》:“且共念彼弥陀佛,往生极乐坐花台。”出于佛教在古敦煌民间的兴盛,佛教徒对花的热爱,自然电影响到民间对花的普遍爱好,爱花风俗由此而传播开来,表现在佛教敦煌曲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稼轩之词,历来被推为“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论稼轩者,也总扬其感讽时事、慨抒情志的内容,赞其豪雄激越、铿锵镗鎝的格调。这当然都无可非议。即使就数量而言,稼轩词以咏花为题者也寥寥不及十分之一,显非主调,似无足道。但是,剖析稼轩词的这一个小小侧面,不仅对全面评价其人、其词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还可以为我们继承民族诗歌的传统艺术经验、繁荣当前的诗歌创作,提供一些甚有教益的启示。本文之所以欲将人之不常言者摭拾成章,用意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杜甫写诗近三千首,留传下来的也有一千四百余首,社会动态、田园花卉皆有吟咏,唯独没写海棠。苏轼说:“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这是为何?因为他母亲名海棠。《古今诗话》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相似文献   

19.
散乐歌舞是唐五代曲子产生的前提,教坊乐渐变为唐曲子,是唐五代曲子辞"倚声"之源,唐五代曲子与唐"燕乐"无涉。柳永词的用调充分体现了唐五代词乐在北宋初期的延续,柳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间",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既倚声"善为歌辞",又能"填腔"制撰新曲,"变旧声作新声",使之传播极广,接受甚众。苏轼以诗为词,是真正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由于不咏调名本义,脱离词乐声情,也使得词成为了案头文学,逐渐丧失其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一,杜甫绝吟海棠诗索微海棠之盛,莫盛于西蜀。杜甫居蜀八九年,诗章千四五百篇,而无一首海棠诗。最先发现这一秘密的是薛能。他在《海棠》诗“序”中说:“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工部子美于斯有之矣”(见《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九九)。从此,它就成为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