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适应,企业最终要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此,关键是要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须全面认真地贯彻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根本在于推进企业内部改革。目前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加速转换经营机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和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建立资产运营机制;二、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建立经营决策机制;三、改革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四、转变企业经营策略,建立灵活的营销运行机制;五、增强企业经营责任感,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迫使企业转换内部机制。股份制在中国大地的再现,为企业内部机制的转换开创了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以后,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而我国高等院校校办企业,改革步伐滞后,企业内部机制很不适应市场的要求,致使企业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促进校办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只有将企业改制为股份制,转换经营机制,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3.
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当前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992年7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  相似文献   

4.
实施“两大战略”转换企业物资供应经营机制郑开禄(华东输油管理局供应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债转股是解决目前我国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背负巨额债务问题的一种金融手段 ,债转股应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建立银行和企业之间新型互动关系为目标 ,排除行政干预、引入民间资本、转换国有银行的机制 ,促进债转股效益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 ,铁路工附业企业从铁路运输业中“分离分立”,实行资产经营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法人主体 ,面临着机制转换 ,资金 ,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困难 ,企业应不断加大自身改革力度 ,积极参与市场竟争。  相似文献   

7.
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外贸、金融、劳动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那么,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的油田企业如何搞好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呢? 一、实行股份制经营方式是油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理想选择 目前,转换经营机制已成为我国经济界关注的热点。形成的共识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最终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目标,油田企业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说明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就是把企业从政府的保护和“管束”下“解放”出来,把它推向市场,投入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让它在广阔的市场里一展身手,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现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正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整体进程是好的.但是,一旦接触到实际,便发现在企业机制转换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问题.从我所接触到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情况看,突出的问题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同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结合得  相似文献   

9.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目标指导下,改革是今后我们的唯一出路,而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快企业改革。其中,关键性的问题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但这涉及到各方各面的问题,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难题,应另专题研究。本文仅就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创立企业精神提出一点看法,供有关部门与企业参考。 一 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当前铁路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公司制改革后的铁路局集团公司迫切需要推进机制转换和完善制度建设。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来看,铁路局集团公司在新体制机制运行中还存在着治理结构和机制不完善、制度管理不系统、管控模式不灵活等问题。加强铁路局集团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应从公司制度涉及的产权制度安排、治理结构与机制优化、制度体系建设、管控模式转型等方面着手,强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机制的融合、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构建具有国铁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变革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铁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1.
合作治理模式是对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等批判、继承、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社会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理想选择,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合作治理法制建设,改革与完善合作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合作治理机制,重视与培育合作治理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对它的抑制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企业过度投资。具体来说,公司治理因素中的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债权人和政府的干预能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行业竞争强度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其运行规律遵循系统熵值增加效应的趋势,即管理系统表现出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另一方面,作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的管理组织在另一条件下会形成系统的耗散结构,即表现出管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重塑我国企业文化的几点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的治理作用问题,以2010—2013年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从内部控制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家族企业特征引入高管配置要素,将微观的内部控制与宏观的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系统考察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且对于高管集权的家族企业,这种抑制作用得到大大增强,反之则抑制作用不明显。此外,当高管由家族人员担任时,内部控制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的提升,而当高管由非家族人员担任时,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由于“湄公河治理”是一个自主运作却又开放的组织集合,这种集合不仅仅是主权国、更是各类型组织组成的,因此它的治理直接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即国际流域治理碎片化与各成员参与合作的约束与激励问题。因此如果单独采取科层制、市场机制或网络机制来协调澜沧江—湄公河治理中的矛盾都可能导致“囚徒困境”。根据西方各国经验并结合各流域国的国情,“澜沧江—湄公河治理”应着力于“整体性安排”,基本包括: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及机制、改善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治理的方式、流域政府的政绩评价、流域生态补偿与政府间平权机制、多中心的混合制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受行政区划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主要经济圈的区域物流一体化进展缓慢。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我国转型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物流系统特征、政府管制等特点。从空间与时序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应建立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于共同治理、复合治理以及政府监管的跨区域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旅游景区经营权的转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原因何在,该不该转让,如何转让,在转让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旅游景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在保护景区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国家以景区所有人的身分,充分挖掘政府、企业、旅游景区三者利益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将经营权从中剥离出来,通过有偿的方式将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社会受让企业进行有序开发和建设是国内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改革新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受让企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遵循一个中心(即保护旅游资源)两个基本点(即旅游资源特色和永续利用)进行规划和开发,转让经营权和保护景区资源双管齐下,确保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形成"保护—利用—效益—再投入—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伴随云南国有企业改革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2011年8月为止,云南省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有15户。但是,云南省企业集团公司的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法人治理结构尚存在不完善,集团内部宽紧适当、效能充分的管控体制尚未形成,公司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要深化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和协调机制;健全企业集团外部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公司治理完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延伸到企业内部控制领域,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治理问题和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应从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提出构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