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是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焦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多维贫困的准确测度是有效攻克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秦巴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1325份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运用A F指数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存在明显的交叉性与多维性贫困,致贫原因亦复杂多样。依据测算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深度贫困区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提升深度贫困区人力资本水平;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健康网络,强化深度贫困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做到社保兜底;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拓宽深度贫困区农村居民收入渠道;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综合发展,有计划地推进深度贫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当代滇藏民间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滇藏民间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滇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构建促进其发展的机制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滇藏民间贸易不仅是促进云南和康藏地区区际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动力,而且也是滇、藏、川、青等中国西部相邻民族省份间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趋接近,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解决区域整体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跨行政区域管理是影响当前集中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的重要现实因素之一。云南省昆明市在分属于三个县区行政管辖的倘甸集中连片贫困区,实施"行政管理托管"的制度创新方式,为实现该片区整体脱贫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赣南中央苏区是我国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实施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利用2006—2010年赣南原中央苏区13个县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等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研究影响赣南原中央苏区集中连片贫困因素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主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赣南苏区集中连片贫困区致贫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用电量。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开展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有利于推动赣南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5.
提供生活救济、增加就业机会、开发人的潜能,反映了人类反贫困的逻辑和政策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极大地改写了世界贫困数据。如何评估、解释这一成就,这对于2020年后中国贫困治理与世界反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两个维度考察反贫困历史,中国减贫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建立了反贫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保障双重政策体系并得到有效执行。中国反贫困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生存救济,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重的精准脱贫,正在进入国家—社会—公民协同、以消除人们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制度性限制为核心的贫困治理新时期。2020后贫困治理的努力方向,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理念下,持续建立、优化、完善制度,由救济扶贫、开发扶贫、精准脱贫转向以制度化建设为方向的贫困治理,不断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决中国西部连片贫困地区甘肃定西农民的脱贫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分布面广且地域差异大,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底下等制约定西农民脱贫的因素并没有彻底消除,农民脱贫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以往政府主导下的输血式脱贫模式的弊端,从发展区域经济,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运行有机结合的反贫困机制,发挥党的领导与农民首创参与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素质等层面出发重塑定西农民脱贫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扶贫脱贫模式通过政府及众多参与者70年的艰辛探索,对社会贫困群体从一般性救济演进到精准扶贫,实现了从大水漫灌的救济式扶贫到赋能与保障同时并举,赋能为本,保障保底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新模式,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并对国际反贫困实践贡献了中国经验。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脱贫已无悬念,并将作为历史性功绩载入史册,但相对贫困问题和激进扶贫后的返贫问题将是今后更为复杂和持久的挑战,需要各方参与者毫不松懈地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9.
滇藏川交接地带是我国西南三省区交汇的特殊地理区域,论文基于滇藏川交接地带特殊的区域特点,逐一综合分析了经济成长所依存的人文环境表征及其影响,系统评价了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高度的依赖性和交错性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为今后该区域经济开发政策的调整做出了细致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向翔近年来,在对一些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滇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的思考中。发现一些不为热点注目的边远、边缘地带往往留下不少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明显遗迹,从而在文化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在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解决相对贫困,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对2015年至202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实践取向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反贫困工作的学术进展、共识与实践模式.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区域特征、返贫风险及主要贫困群体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发生新变化.社会工作能够回应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新转向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回应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反贫困的工作流程、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发展模式、金融社会工作模式、社会服务与社会救助模式为未来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将社会工作纳入反贫困长效机制,并就社会工作专业主体地位、反贫困工作精细化分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习近平扶贫论述指引下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不仅将使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也将极大丰富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人类反贫困实践,为世界上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生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茶马古道”古今历史地位的对比剖析 ,以及对“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的详细分析阐述 ,说明“茶马古道”在当今藏、川、滇藏区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并论述了如何依托“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 ,建立藏、川、滇“大三角”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反贫困的模式与道路,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当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重心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这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根植于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全面应用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理论渊源的“高度”、理论创新的“广度”,理论建构的“效度”三个方面的品格。理论形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全面发展”“全面统筹”“全面攻坚”三大时代特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以“全面反贫困(Comprehensive anti-poverty)”的理念为内在统领,在理念、机制和策略三大层面细化为党建引领、包容发展、全局统筹、全域协同、全员参与、精准施策、内源驱动七大要素。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西部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以茶、马为代表性商品的贸易而形成的商道。作者在参与了实地考察后 ,指出这次考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贡献甚巨 ,而且对“茶马古道”沿线的川、藏、滇三省区旅游业发展亦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滇藏地区均属于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互动系古代中国不同地区或不同政权之间的交往联络。换句话说,这是古代中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式样。考察历史上滇藏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滇藏地区所以认同中央王朝是有深刻原因的:地缘环境上的亲缘关系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自然因素,文化向心力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诱致因素,民族间的"三交"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基本因素,经济交往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决定因素,行政管辖是滇藏地区认同中央王朝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国进入了相对贫困治理时代。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与关键,而其内生动力,则至关重要。深度贫困脱贫地区曾经历了持续长期绝对贫困,贫困亚文化机制形成并在脱贫后延续作用;深度贫困脱贫地区仍普遍存在集中连片相对贫困,贫困的邻里效应机制明显且强大;深度贫困脱贫地区长期受援被照顾,受益依赖机制程度不同存在与作用。通过突出劳动导向的预防返贫政策、消解贫困亚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激发相对贫困户健康的家庭动力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深度贫困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它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天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主要是横断山脉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是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与贫困作斗争走向小康的百年。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 座大山”、开展“土地革命”的开天辟地的反贫困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打赢“农村土改”、建设“现代工业”的改天 换地的反贫困斗争,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反贫困斗争,最后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准扶贫,举国攻坚,成功走出中国特色脱贫道路的惊天动地的反贫困斗争。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 群众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的百年经验主要有:始终坚持把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保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立足点;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是反贫困斗争的 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