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排污权交易是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进行的交易。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立法尚未健全,对排污权交易的监测缺乏准确度且交易费用偏高。完善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确立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地位、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选择适宜的交易方式并明确相应的罚则。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属于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其环境问题及治理尤为关键。陕北地区现行的污染治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对此,必须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确定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目标,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初始排污权分配,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排污权交易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属性,由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合同、政府监督管理三部分架构而成,其中排污权交易合同居于核心地位,彰显其民事法律性质.排污权交易一级市场是政府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初始分配,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二级市场是排污单位之间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再分配,更多体现的是意思自由,属于真正的市场机制.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排污单位之间的点源交易合同.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点源与面源的交易合同大有潜力.排污权交易合同的主体、客体、成立、生效及效力有别于传统民事合同.合同主体的行为可能同时涉及几种法律责任,呈现竞合特点,且竞合性责任的承担不是择一适用,而是同时适用,以保证对受损利益的全面完整救济.  相似文献   

4.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治理环境污染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经济手段,以其在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保执法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解决环境问题最科学、最有效的出路,在总量控制的制度之下刺激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之目的。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自实施以来,在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入美国立法的相关先进经验用以提升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可谓是求得“他山之石”。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美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以期全面把握排污权交易制度,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出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5.
构建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现阶段法制不健全、信用机制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按照行政区划对污染物进行管理和控制,排污权交易制度到目前为止没有在中国形成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或政策。因此,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排污权交易的原则、主体、对象、方式、监督和法律责任,对建立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和排污权交易法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容量资源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进行配置。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市场配置即第二次分配应以平等主体的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法律价值观。在全面认识排污权交易的目的、前提和本质的基础上,应准确把握排污权交易的标的物和操作程序,培育自由竞争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排污权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水污染的治理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平衡,而水排污权交易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来治理水污染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达到两者的协调统一。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水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探索,近年来更是加快了市场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水排污权制度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未在法律上明确排污权的地位,地方性立法之间缺乏衔接,行政手段过于浓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排污权交易市场已非常成熟,为我国的水排污权交易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促进我国水排污权市场的建设,应该从三方面来完善水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其一,在法律上明确有关排污权的相关概念和地位;其二,加强流域内跨行政区域立法工作;其三,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公众参与等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8.
排污权交易制度中主体利益的考量与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危机已经是世界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经济法律手段,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法律镧度,在国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将其"本土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取决于交易主体的利益分配.在排污权交易实践中.交易主体成份复杂、利益多样.应通过法律予以平衡与协调,将影响主体利益的相关因素纳入法律调控范畴,从法律上确认摊污权,合理进行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通过环境合同维护各方利益,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保障交易主体利益的合法、公平、最大、长久,从而体现该制度设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排污权交易标的范围上讲,排污权交易分为广义的排污权交易和狭义的排污权交易;其中广义的排污权交易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和传统污染物(如SO2、COD、NH3-N、NOx等)的排污权交易,而狭义的排污权交易仅指后者.本文从广义的视角讨论排污权交易.依据国内对排污权交易认识的阶段性特征,排污权交易理论引进可以划分为启蒙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在本土化实践方面,本文将其分为早期试点阶段、排污交易市场建设阶段和排污权交易的衍生阶段.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首先要完善排污权交易管理体制;其次,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最后,完善排污权交易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治理企业污染的市场手段比政府行政管制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将市场机制充分地运用于环境资源的配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排污权的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具有了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条件,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设计了包括立法、信息公示、监控系统、总量控制、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和市场交易等六部分构成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提出了我国实现排污权交易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明代封建统治体制中有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其特点是:严密布网有效监督;监察渠道,畅通迅捷;监督考核,奖惩分明;以卑临高,动态监察。曾经在明朝初期“纠察官邪、整顿吏治、严肃法纪、惩贪防腐”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一项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总结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进行历史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监察工作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排污权作为一项权利提出以后,其法律性质及法域归属问题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排污权是以环境容量为客体的用益物权,归属物权法域.从排污权的特殊性和现有立法规定看,排污权是以环境资源为客体的一种环境权,归属于环境法域.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我国报业集团真正做强做大,其关键问题仍绕不开"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我国报业集团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国有产权制度体系。其创新目标是把报业集团塑造成一个产权关系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市场竞争主体。  相似文献   

14.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合作金融机构,对其监管的法律制度依然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市场准人条件过高等问题,建议从明确监管主体、降低市场准人条件、适当放松运营监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保护环境的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行政控制手段,其既不制约或妨碍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环境和资源保护之目的。探讨排污权交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对建立中国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商行为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近年来,网购侵权案件在我国持续发生,并逐渐成为我国行为主体维权的一个全新领域。但我国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立法对网络商行为进行调整,法律体系中亦缺乏相关制度。对网络商行为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现存网络商事交易行为制度的疏漏之处及其法律规范,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商行为进行规制,净化网络交易市场,保障商行为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教育权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运动员受教育权遭受不法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文章从法律的视角论述了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一,理念认识不足;第二,立法层面非义务教育的主体范围狭窄、法律保障的内容体系不健全、责任机制不完善;第三,司法层面法律的可操作性差、缺乏法律救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应从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加深运动员受教育权理念认识,完善立法、健全司法,切实保障运动员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明社会,对于权利的保护,本是法律的基本任务。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之时,原则上只能依赖公力的救济,但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与环境污染及其侵害的危害极大甚至不可逆转,环境自力救济仍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肯定其合理性,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