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让群众在劳动中积累的财富成为收入的来源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虽然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但是它的增长速度超过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且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浙江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连续多年居31省区之首,财产所有权制度的改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强烈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浙江省省情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资本市场等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具有重要创新性的内容.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拓宽投资渠道、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在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波动幅度大、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结构中占比很低、在不同收入群体中财产性收入增长不均衡,以及财产性收入增长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等.对此,应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增长态势;财产性收入将成为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居民普遍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等.确立这些基本认识对于促进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稳步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同时还要通过稳定物价、规范资本市场等途径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5.
试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防止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加引起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一环。为此政府和市场要互补长短,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6.
财产性收入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股票投资的股息和红利,又通过股市财富效应影响消费和经济增长.我国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很低,居民财富相对较少是根本原因,而市场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和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对财产性收入普遍提高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并保持股票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是最终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宁夏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状况,从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消费率难以提高;二是消费结构不协调,居民消费比重太低;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居民分配收入份额下降;四是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五是城乡之间、居民内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质量,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越发凸显出来。笔者通过对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建立合理的企业分配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加强税收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立法,完善制度等方面措施建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收入,它是城乡居民家庭总收入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增长呈现财产性改入比重偏低且增速缓慢,来源虽趋多样化但收益风险性偏高的特征。可通过增加居民的劳动收入以提高居民财产积累程度和增强居民的投资理财能力使其财产得以保值增值等途径促进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对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后的结果表明,五市居民收入虽增速加快、高低收入差距与全国相仿、收入来源日趋多元,但存在着与发达地区绝对值差距过大、低收入户比重偏大、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过低以及仍未形成区域内协调发展等问题。要改变现状,需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加强区域内部合作。  相似文献   

11.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莫伯桑笔下的玛蒂尔德长期以来被视为是虚荣心的代名词。但通过小说本身对玛蒂尔德的生存状况的呈现及其对生活的态度与行为的描写,我们会有不同的体认。从存在主义角度去审视玛蒂尔德,会发现她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都具有一种存在主义哲学自由的况味。玛蒂尔德最终面对的是意义的扑空,不由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也诱使人们去思索个体自由存在的秘...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价值分析法没有考虑到功能与成本的调整对产品竞争地位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设计了一种面向竞争的价值分析法。该方法以价值创造理论和整体产品概念为理论基础,仿照价值工程的分析模式,把所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都看作是产品的一个功能项,运用量化的方法,以各功能项在不同功能值时对应的市场竞争地位和投资报酬率为分析焦点,寻求到了同时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最高投资报酬率的功能组合。用该方法确定的功能组合适合作为营销时代产品开发或改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高分辨阵列测向的全局优化自校正算法。对在模型失配的情况下,利用投影矩阵所形成的谱估计矩阵,同时对信号的到达方向及未知的模型误差参数进行估计,并利用退火模拟算法保证算法能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为简单起见,文中仅考虑阵元的增益及相位误差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雏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一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者以赛亚.柏林与社群主义者查尔斯.泰勒都认可自由是重要的价值规范,但前者把自由看作是免于外在干涉的个人的选择自由,后者则把参与自治看作是自由的实质。二者自由观的差异体现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本体论差异,即个人与社会何为本原的差异。自由主义认为应当依据个人的性质来解释社会的行动、结构和状况,应当依据个人的善来解释社会的善;而社群主义则认为应当依据社会来解释构成性的个人,应当依据社会的共同善来解释个人的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