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批判了作为机械发展观典型形态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面、整体的把握,指出劳动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人类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就形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这一辩证发展观同时也是生态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生态发展观是我们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五大发展理念具有浓厚的科学文化品格,它的提出是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升华和结晶,是对近代以来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和生态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和提升.五大发展理念分别从求真精神、有机属性、生态趋势、超越意识以及普遍性公有性等方面,彰显了其自身的科学文化品格.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也必将成为进一步弘扬科学文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经历单纯经济增长观、经济社会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伦理观和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与"传统非持续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现行法律制度作全方位的变革;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反映在循环经济的立法变革上,就是要求在循环经济立法的理念上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中,扩展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将生态化理念注入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之中。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要求,解决了旧的发展观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相融之处,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来透视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生态循环、生态遗传、生态变异、生态灭绝和生态进化的特点。必须树立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观,营造技术创新生态化环境,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循环经济立法应遵循的生态伦理为基础,阐述了循环经济立法在理念上应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中,如何将生态化理念赋予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法律责任之中。  相似文献   

7.
传统发展观引发了消费并化,生态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破解消费异化的生态消费理念的生长机制在于科学发展观,它将引领生态文明观念下的消费文化走向生态化,并推进生态消费行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文明不断更新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和现实的实践根基,蕴含生态生存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共赢观等丰富的内容,对于青岛践行生态生产、生态消费、生态法治、生态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视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实践观视域的生态文明,朝着生态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2.
设计生态化是让环境的影响达到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程度的设计理念。它源于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所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反思,反映了人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美好设计理想。设计生态化的哲学转向即是指生态设计到深生态设计的哲学转向,是从多元中心论到一元整体论、从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从技术美学观到生态美学观、从形而上学论到对立统一论的一系列转变。这是设计生态化由指导具有形而上学特征的技术学科领域,跨入指导具有辨证统一内涵的社会学科领域的必然趋势。这也为日益重要的设计学科开拓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态意识是对当代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哲学反思,主要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等.社会生态意识一经形成,就可将人们的科学活动限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态环境许可的限度之内,从政治、经济和科学家等方面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科学技术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等趋势.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必然对循环经济立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循环经济的立法创新上就是:在立法理念上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中,就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为基础,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以及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构建中注入生态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反思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必须实行生态化转向。树立生态化的技术范式理念,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理念强调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无论在技术应用、技术创新还是在技术范式上应当从技术生态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把握技术-社会-生态的关系,采取符合技术生态系统思维的技术范式进行现代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后现代旅游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其中渗透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后现代旅游的生态哲学理论对我国现代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昭示着旅游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生态旅游之路;发展"稳态经济",实现旅游经济"生态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生态旅游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生态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它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洁净幽雅的生存空间的建设、绿色消费方式的选择、城市发展资源的获得、城市环境压力的减轻、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选择生态化发展模式的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是人们发展观、价值观、生活观、文化观、人际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推进通辽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新思路、确定建设目标、强调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强化市民的公共参与意识、要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8.
生态需求管理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福利纳入生态系统进行广角透视 ,可以发现 ,生态需求有五种形态分别对应不可持续和可持续两个发展阶段。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历史背景下 ,应加强生态需求管理 ,推进社会生态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创新发展两翼的背景之下,科学显然有其重大的社会感召力。然而,儿童作为社会民族之未来,其处于生命初始阶段的天性与作为高级文化的科学之品性略显违和,从而出现了儿童“有”“无”科学的悖论。究其根本,儿童科学并不是一个本质性问题,而是一个范畴性问题。通过对科学与我国文化渊源的历史澄明,科学原初性内涵的回归和儿童成长规律的阐明,明晰了儿童与科学的契合点,从而破除儿童科学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儿童科学的内涵。这不仅确证了儿童科学存在的理论正当性,揭示科学贯穿生命发展的整全性,也将为儿童科学教育定位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