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所有类型的信贷配给,进一步通过对影响农户融资的主要配给方式--数量配给的分析发现:正式机构主要依赖借款人财产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信贷市场的垄断结构、政府本意补贴的利率上限管制措施等,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内生性信贷配给的严重程度,并使信贷配给强度呈现结构性的非均衡,底端群体面临更严重的信贷配给.要缓解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需要完善农村财产权利体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和利率制度改革,构建风险保障体系和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非对称信息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借款人的信贷配给。然而,垄断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因此,应该提高农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切实解决农村信贷配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差异化定价的格局。采用意愿调查评估法和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基于具有名义正规信贷需求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户整体的正规信贷需求缺乏利率弹性。若农户处于竞争度更大的正规信贷市场,或者将贷款用于生产用途而非消费时,农户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会变大。在利率上浮至银行最优信贷配给的利率水平前,利率上浮有利于激励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然而考虑到农户利率弹性的异质性,银行会选择审慎定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信号博弈模型,量化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对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性。并结合农行钟祥支行开展此项业务模式的试点经验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在配套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该业务基于信号传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但对于增强大多数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仍难以发挥作用。最后从完善农村产权法律制度基础、搭建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专业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广该信贷业务,防范风险,增强大多数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5.
信誉机制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补充。从信誉机制中的信誉传递环节出发,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探究金融联结中信誉传递的制度优势。基于金融联结信贷模式的信息传递均衡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以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和信贷数额;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可能存在中介效应。利用陕西省725户农户实际数据进行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农民合作社+银行”的金融联结模式,并运用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证明通过农民合作社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农户信誉信息,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反馈,金融联结的信誉传递机制能使农户信誉起到抵押品替代作用,对改善农户信贷配给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入手,构建博弈模型来分析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户提供贷款时出现的4种均衡结果,即信贷市场部分成功的合并均衡、信贷市场完全成功的分开均衡、信贷市场完全失败的合并均衡以及信贷市场接近失败的混合策略均衡。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户贷款时惧贷、惜贷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实行市场利率,完善信用制度,引进贷款代理人制度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善农户信贷配给、提高农户信贷获得性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首先阐述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这种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经验,其次构建了抵押品替代与个体声誉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框架,采用江苏、湖北两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信贷+人身意外险+政策性再保险+财政保费补贴冶的信贷与保险互联模式,结果表明:其能够有效改善农户风险配给,提高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陕西省324户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对信贷配给类型按数量配给、价格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和自我配给进行识别,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信贷配给类型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信贷配给类型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结果表明,有50%的农户受到信贷配给;教育、借贷渠道、家庭变化和家庭总收入对数量配给有显著影响;购买保险数量对价格配给影响显著;年龄、教育和信贷需求对风险配给影响显著;购买保险数量、贷款需求和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对自我配给影响显著;各因素对交易成本配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经常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原因,在综合考虑银行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抵押品价值、企业风险、企业产权特征、企业规模、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企业履约概率等多个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信贷配给综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规模小、私有产权比重大、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以及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此外,当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时,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特征将会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深化农业金融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小,农户融资成本高昂,农业保险严重滞后,农户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互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和信用环境,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S-W模型为代表的传统信贷配给模型以单个贷款项目为对象来研究贷款人(银行)的行为选择,而且传统信贷配给理论没有指出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如何影响其信贷利率的决定。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信贷配给模型,以银行的整个贷款组合为对象来研究贷款人的行为选择。该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信贷配给,也可以解释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如何决定其信贷利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4年云南农村地区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储蓄市场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市场的参与率逐年上升,储蓄市场参与率逐年下降;劳动力人口、非劳动力负担、家庭支出、固定资产支出正向显著影响信贷参与及规模,农户的消费支出、生产经营支出、税费支出、贷款利率的影响不显著;非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及支出、固定资产支出、CPI显著影响农户储蓄参与及规模;对比信贷、储蓄市场参与发现非劳动负担、农户固定资产支出逐渐成为农村金融市场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学龄化,农户的基础建设应该受到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农户特征、家庭禀赋及社会资本对农户信贷约束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金融抑制对农户信贷约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家庭人均收入,降低农户贷款利率水平,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面,对于降低农户金融抑制程度,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具有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农户信贷约束;社会资本;结构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3个县区588户农户问卷调查,了解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苏北、苏中、苏南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比较三个地区在贷款用途、融资渠道、融资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信贷需求数量与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苏北农户信贷需求的频率最高,但借款金额相对较小,大多是消费性用途;苏中农户信贷需求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借款金额较大,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性用途;苏南农村已经完全城市化,信贷需求主要是消费性用途。三个地区农户的融资渠道都明显表现为以民间融资为主的特征。从总体样本的融资选择次序看,第一选择是亲戚朋友借款,第二选择是银行,第三选择是信用社,最不情愿的选择是高利贷。建议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引进新型的小额贷款机构和其它金融机构,满足农户多样化和差异性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5.
缓解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约束问题是今后几年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提高针对贫困地区农户信贷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切实解决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贫困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的市场失灵问题,必须首先厘清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约束现状、成因及其形成机理,否则金融扶贫相关政策的制定、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将失去客观依据而偏离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从金融素质视角出发,参照刘西川提出的信贷约束及其背后信贷配给机制的统一分析框架,考察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同时面临供给信贷约束和需求信贷约束,二者背后的信贷配给方式及其形成机理各不相同。其中,金融素质低下是诱发需求信贷约束的根本原因;鉴于样本地区农户中承受需求信贷约束农户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供给信贷约束,而自我配给是其被配给出信贷市场最主要的方式,实施差别化金融教育,有针对性对其金融素质进行干预自然是无法回避的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弱势市场信贷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信贷市场分离均衡现象,并建立了贷款需求者的均衡选择模型、信贷机构贷款供给路径模型和银行预期利润函数,研究了微型信贷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相关参数的特征分析,论证了信贷机构期望收益的最优路径。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广东小额信贷市场的存续机制;并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发展的特征,从风险防范、示范效应与政策激励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认为作为融资中介机构的银行和借款者之间在履行信贷融资担保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直接影响贷款利率水平。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中,贷款利率和担保要求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款者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并且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担保对于借款者的品质又具有信号和传递作用,这有利于贷款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借贷双方在长期业务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信贷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担保资源,它既能够产生关系借款者品质的信息,也有利于缓解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22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T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受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人口、社会关系等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年龄、离最近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家庭支出等对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层面,提出加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农户信贷服务可得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是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有力手段。我国目前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存在着农户信贷权缺失、立法层次低、法律内容薄弱等问题。应提升联保贷款立法层次,创新联保模式,完善农户联保小组的组建和运行机制,构建农户联保贷款风险防范和偿还法律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社利益联结与农户信贷满足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村金融市场,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促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2015),通过“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正规信贷满足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社员农户,具有农社利益联结的农户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信贷,且在相同利益联结条件下精英社员相比普通社员的信贷满足度更高。从作用机制来看,农社利益联结程度越深,越能提升农户收入水平,且能使农户更加及时地归还贷款,从而提高农户信贷满足度。因此,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背景下,需要强化农民合作社内部的利益联结,防范空壳合作社的虚假联结,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信贷,依托农社利益共同体降低农贷的“精英俘获”,加快农村金融普惠促推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