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国内外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计算徐州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划分出徐州都市圈的空间层次范围;并运用分形理论,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分析徐州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的空间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发展“大城市”为主题,探讨新时期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作用。首先,本文从都市圈视角回答大城市规模扩张的原因及其潜在边界。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外围”的城市体系与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体化会带来服务业型消费岗位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集中,人流也将呈现出“向心”特征。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本文认为政策上应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发挥都市圈和城市群引领现代化增长的功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有利于形成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和生态统一的平衡系统。先核算成都都市圈的相对绿色GDP,以观察扣除工业环境因素的真实经济增长绩效,然后以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城市绿色发展五维视角,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指标体系,利用极值熵值法对环境质量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都市圈的绿色生态建设不平衡,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低次序为: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因此,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尚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一步采取系统举措。  相似文献   

4.
江西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地级城市空间集群.都市圈是21世纪以来江西最为重要的区域现象,南昌都市圈的优势在于赣北平原地级城市特色支柱产业以南昌为信息通道口的网络式集群,赣州都市圈是赣南山区特色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资源优势拉动的轴轮式集群.当前的问题是:行政管辖体制与经济区域不协调,平级地级城市政府经济政策的竞争削弱了经济圈内城市互补效应.因此,需要大力推进江西城市商业价值链管理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谈中国的都市圈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过程 ,以及对荷兰和日本都市圈建设经验教训的分析和介绍 ,提出都市圈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选择合理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能否有机整合城市关系 ,形成合理的空间关系和有机的功能协作。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中国都市圈成长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并提出了中国都市圈建设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6.
利用断裂点理论,研究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2003—2018年的经济辐射力,实证分析影响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洛阳都市圈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力,但经济辐射不均衡;对洛阳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因素中:文化、旅游、教育、信息、客流差异对经济辐射力产生正向影响,商贸、金融、科技差异对经济辐射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打好洛阳都市圈发展的"组合拳":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洛阳;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和协同发展功能;大力弘扬河洛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交通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洛阳大学城,做好金融服务,构建圈外圈内双循环,拉动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都市圈是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研究长三角都市圈,必然绕不过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判断。本文正是从对长三角都市圈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发展态势的分析出发,按照弗里德曼理论对长三角发展阶段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判断,并提出了“多层次、多中心、多维向、多动力”的“四多”区域联动整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在全球蔓延的SARS灾害为例,研究了这场来势凶猛的突发危机事件对中国及北京城市安全所产生的威胁.特别从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综合管理等方面,分析了SARS给城市安全留下的教训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济南都市圈城市中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南都市圈七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济南市都市圈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区位商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进行了城市中心性测度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都市圈存在"一强多弱"局面、经济的外向度不高、社会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济南都市圈各城市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与外界联系、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结构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论述了城市规划在城市感应空间形成中的作用和城市感应空间对城市规划的挑战,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具体探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极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把古代罗马城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他称之为"死亡之城"。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当时形成了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吸引力,成为后代许多大都市所培养的都市情结的始祖。在芒福德看来,大都市的强势地位不仅表现为对外省或外地资源的掠夺或抽吸,还表现在对其辐射自身的影响。而随之而来的大都市病是不可避免的都市文化副产品,它的寄生性是使城市走向死亡的致命病症。如今,社会发展的诉求与生存环境的限制已不只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整个现代文明病症的一种症状。中国在进行了30年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之后,是时候对正在出现的"特大城市象皮病",作出诊断和治疗了。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区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生活、资本形成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尺度与结构,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通常是由传统城市化转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的分水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轨道通勤圈是界定大都市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别大都市区与蔓延式大城市及城市群的主要准绳,市郊通勤铁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在大都市通勤区内以TOD模式实现居民职住平衡,改造传统大城市由于时空阻滞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高各大都市区的社会经济活力,才能引领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与布局,并支撑相应城市群的形成。必须尽快研究我国大都市区的官方定义,填补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缺环,把各百万人口以上蔓延式的传统特大城市转型为现代大都市通勤区,并将政府的行政组织与权力结构进行相应尺度的重组,避免由于行政碎片化的延误而付出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单纯发展大城市或中小城市,而应该把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不同于都市圈,大都市群的主要功能是多元化产业群落协同集聚的空间平台和空间组织架构,而大都市群治理的关键则是产业—城市的协同治理。中国大都市群产业—城市协同治理框架主要由目标模式和支撑架构组成,主要目标是连接、联动、协调、共享,实现目标的支撑架构包括城市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产业体系的协同治理架构、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协同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绝大多数特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区发展阶段,但大都市区化相关理论研究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状,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都市区规划研究作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大都市区概念、都市区化特点及其典型特征、空间结构及优化策略、演进机理及机制等问题.现阶段一方面国内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理论匮乏,以分析与总结国外案例为主,同时,尽管空间优化策略中的多中心空间策略得到普遍认可,但学术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基本认可轨道交通有利于都市区空间重构,但是量化分析方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出台大都市区界定的行业标准或规范,探索中国语境下的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探索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对轨道线网规划的指导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人口状况报告显示,世界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突出表现为城市居民数量持续增长、特大城市数量增多且规模庞大。回顾中国城市化历程,起步晚发展快,并已进入最快的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展,呈现出大城市快速增加、Ⅱ型小城市减少,同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大都市圈高速发展的显著特点。以巨型工商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随之而来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分布不均、资源紧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社会治安管理难、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等)对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提出了挑战。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已成为世界大都市研究的新思路。梳理国内外社会治理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大都市治理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借鉴国际上大都市治理的优秀成果,科学研究、综合治理、改善城市规划,利用大数据挖掘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大都市治理及其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拥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作为坐标和轴心,上海应打出“江南都市文化”的旗帜。北京应该走欧洲模式,而上海要多靠近一下美国模式。上海要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具体路径和战略上都要有具体的跟进保障措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至少要对2020年的目标有所打算,这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同步的。以长远发展目标计,上海的文化目标应当提“国际文化都市圈”。把会展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四个中心”相结合,通过市场引领、品牌培育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行,上海目前非常缺乏有这方面意识的发行方。在文化大发展中如果只是讲赚钱不讲普世价值,那么危机的因素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8.
勾勒了“魔都”上海面影的新感觉派,不仅为中国都市文学贡献了诸多创作实绩和摹写范例,也为表达“现代性”在中国都市人群内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标本。作为异己力量的“现代性”造成的城市外观和市民体验结构的双重“遽变”,塑造了新感觉派作家独特的创作语境及心态。他们的文字正是自身作为亲历者的心灵速写。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日益形成正比甚至平方正比关系,以前的城乡剪刀差如今日益恶化为城市等级剪刀差。随着大都市轴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等级差距拉大,使得宏观层面上的不公平反而加剧。都市化竞赛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中小城市变成大都市的附庸;大都市则成为资源高度集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轴心。这就是城市的立体化结构造成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都市轴心化趋势。西方大都市的没落和中国大都市的繁荣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式后发式发展优势的体现,而从深层解读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走向“后大都市”的转型——从繁荣转向寂寞。  相似文献   

20.
从规划模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荷兰阿尔梅勒都市农业项目,并以该项目为例,引申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入都市农业概念的规划实践模式。通过对国外先进案例的研究为我国城郊住区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当前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将都市农业同自下而上式的住区开发相结合,引导集约式城市郊区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