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生态危机,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建设环境法制,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流域政策和法律体系凸显了重视水的生态价值和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联邦和省政府协作保护流域生态系统,及富有成效的流域管理体制等特色。我国应借鉴加拿大流域管理法律,依法确立水资源的生态价值,树立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形成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沟通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能通过涨落的调节达到新的有序。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改变发展模式,转变消费观念,建设环境法制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中国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生态保护立法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生态保护立法处于一种割裂状态,未能按照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对生态保护做出统一、协调的规定,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目的、立法原则、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立法,应首先确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由生态保护综合性基本法和各种涉及生态保护的单行法(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特定自然区域保护法、各类型生态系统保护法和提供各种生态保护手段的单行法)、区域(流域、特定地方)生态系统保护法、生态保护标准共同构成的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5.
辽河流域是元代东北经济开发的富庶地区。当时随着金末元初社会动乱的平息,迁居来此的汉、蒙古、女真等各族居民急剧增加,农业经济的开发效果明显,推进并带动了东北全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农业是元初开发辽河流域经济的重点,也是元初统一东北后辽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的标志。金末元初的社会动乱,使辽河流域农业区与城镇被毁,有的农田被蒙古贵族占  相似文献   

6.
在政策上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以规划引领城乡生态建设。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本建立起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构筑起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等,是苏州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经验。但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自然村落的大量撤并、城镇发展规模与速度、城镇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给苏州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加强与改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苏州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流域资源的利用及保护中,各流域国极力争夺开发利用权,却怠于保护国际流域生态系统,导致国际流域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设置有效的制度约束生态损益行为,激励生态增益行为,生态系统的法律性质必须厘清.国际流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是流域国的共同财富,这种财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物质财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财富即生态财富.要保护这一共同财富,需要在国际水法中,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及协商原则等为指导,建立和完善对生态损益行为的约束制度和对生态增益行为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管理为20世纪90年代全球兴起的针对生态保护的系统复合手段的运用。由于该思想针对的是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因此经济学尤其是生态经济学的成果极大推动和指导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从经济与环境“潜在一致的领域”,使生态系统管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必要手段;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生态系统管理在经济学支持下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一,综合国力包含生态力概念,实施了生态系统管理才能提升生态力的经济价值;第二,生态系统管理追求生态资产管理与增值;第三,生态系统管理仰赖生态核算的检验;第四,生态系统管理依托生态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行政是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在土地行政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以及生态行政理论发展的背景下,为改善土地生态系统而提出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倡导与推行土地生态行政对于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方式以及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倡导和推行土地生态行政的必要性,并指出推行土地生态行政要树立土地生态效益优先的价值理念,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建立土地生态治理模式作为推行土地生态行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规模大、范围广,往往与经济发展带、城镇规划区、人口集聚区高度重叠,使得其保护与发展问题突出.目前,其规划与管理问题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具有代表意义的杭州"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应建立"流域整体观"理念,将流域内的要素视为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异质性,同时又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有机整体,重点处理好风景资源保护与城镇建设、旅游业发展、工业发展的关系.从规划策略方法上,应将特大型风景名胜区进行分区、分类、分级保护,突出风貌,协调城镇与风景区景观,营造景观协调、山水相映、城景交融的风景区;从管治策略上,应建立健全景区管理机构,建立流域性的区域协调机制,实行绿色GDP考核,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达成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对辽河流域辽宁区域各行政区现状年2005年、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辽宁区域除抚顺、铁岭、丹东、锦州、营口承载力水平为Ⅱ级外,其他地区均为Ⅲ级,水资源已接近饱和值,开发利用潜力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依靠跨流域调水、节水、雨水污水资源化等措施,提高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调查分析和探讨了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的趋势、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洞庭湖区环境变迁趋势呈现的突出问题是:湖泊面积缩小;容量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导致上述变迁趋势的显著人为因素除了围湖造田、流域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破坏、湖区外源污染加剧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外,还有三峡工程的影响。针对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与成因,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机构设置与实践各个层面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理顺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关系,以依法治湖、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方面为重点,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导向下,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整体性、复杂性和超大规模性,单纯依赖传统的以环境保护要素为对象的行政管制手段不足以充分达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流域大保护的既定目标和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和战略定位,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需要国家担当"高位推动"的流域宏观生态调控角色,运用全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引领、指导式调控手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手段、工具以及机制进行宏观层面的补强。黄河流域宏观生态调控是发挥国家对黄河流域空间整体性治理和法律管理空间系统性规范的调控功能,以"战略性需求—生态保护总体目标—国家职责"逻辑关系为基础,以"目标+规划+工具"为宏观生态调控机制创立的核心要素。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客观要求下,围绕着"目标+规划+工具"为轴线的黄河流域宏观生态调控机制应当将宏观生态调控行为的权力主体、调控程序、工具运用和实施用法律予以确认、保障和规范,并确立可一般化的规范性构造,以实现黄河流域国家宏观生态调控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并达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而生态治理越来越走向法治化轨道必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治理方式,同时生态法治化也是推动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并阐释国家对西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的规范文本及其释义,透视国家对黄河流域发展的理念转变,进而指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发展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体现生态法治体系化发展的理念,缺乏地方立法对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环境政策没有与其他政策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再从健全黄河流域生态法治规范体系出发,实现法律与环境政策之间协同保障生态环境,达致环境政策一体化实施的目的,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与环境政策协同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化保障进路。  相似文献   

16.
沅水流域的人口在明代发生了巨大变迁。明初,在卫所驻军、移民垦荒等因素作用下,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虽有部分人口外迁,但总人口规模逐渐恢复。明中叶后,河谷平原的土地开发与商品流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外地人口的迁入,促进了流域人口的继续增长。受地理环境的不同制约,流域内部各地的人口变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晋水流域乡村社会与华北其他地区共同经历着传统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营村"地处汾河太原盆地晋水流域北段,南接太原县城,对于晋水的管理与利用尤具典型意义。清末由于本区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外国商品与新型经济作物出现,天主教势力也趁机扩张,地方政权控制力减弱,"营村"的社会矛盾空前加剧,一度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营村"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耕地频繁流转,但广大无地少地村民难以维持生存转而寻求其他生计手段;传统宗教民俗活动趋向繁荣的同时天主教势力膨胀并成为村庄新的地方势力。民国初年随着地方政权的下沉,传统社会中地方政权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转变成自上而下的控制,社区发展的动力受到抑制。通过分析营村的具体情况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些基本面向。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近海海洋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凤  赵晶晶 《东方论坛》2008,(1):106-11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其近海也饱受海水水质恶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非健康等环境问题的困扰。长三角近海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特殊的环境管理方式,即区域海洋环境管理,这是海洋环境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可以起到解决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协调多方利益和中观管理的有益补充作用。本文拟探讨通过贯彻区域海洋环境管理理念,创设适用于长三角毗邻海域的、针对海洋环境管理的区域性法律文件,来治理与维护这一海洋区域的环境,从而为其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使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群发展仍处于形成初期,在这个阶段,城市群内不同城市政府的协调对该城市群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与小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各自的政府协调机制,长三角已建立省际高层座谈会以及专题合作制度,而小珠三角由广东省省政府统一协调,而且很早就重视区域规划协调。总结两个区域的政府协调工作,对构建我国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可得出如下启示:重视行政区划的影响;制定城市群规划;不同城市应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务实。  相似文献   

20.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