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为总结与反思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文论教学方面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于2011年11月18—20日,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文学理论的创新与文论教学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百年以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国学中的显学。2009年11月在安徽芜湖召开了《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学会的第十届年会。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经典的当代价值及其承传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与会的海内外专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论百余年的知识化进程中,整体性的失落与意义感的丧失,是导致形形色色学术溃败的内在因由,近几十年来流行的"窄而深"的问题取向式的专题研究,囿于缺乏大理论以及整体全面的历史文化把握,在民族文化复兴旗帜引领的当代文化价值观重建中,这种学术特质面临的内外困局,显露无疑。如何对百余年中国文学研究经验进行有效的学术反思,如何寻找中国文论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业已成为困扰一个世纪以来学者的重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4.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7年10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杜甫研究会、安徽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杜甫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来自中国杜甫研究会、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社科院、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安徽大学等单位的八十余名海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代迅的新著<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二,具有独特的学术关怀;三,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范畴;四,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强;五,理论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3,(5):44-47
西方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主要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在:西方文论预设了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论置换了中国文论的概念范畴,西方文论限制了中国文论的表达方式。在文论领域"西强我弱"的背景下,要建构中国当代文论,必须破除西方文论的障碍,摆脱西方文论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上的制约与钳制,必须看到中西方文论的异质性,坚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规则,在与西方文论的交流对话中,"以我为主"地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人认为中国文论仅仅涵盖"气"、"风骨"、"神韵"、"比兴"、"妙悟"和"意境"这样一些范畴.然而,如果从一种文化的视阈来看,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论和清理中国文论话语,并不是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范畴,而是要研究它们在文学中所呈示出的意义表达方式和文化规则,例如古代文论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等.中国学者相信示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立象",它是长期以来在中国文论中已经被强化和突出的话语方式.因此有必要在以前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中西文论对话研究,使之更加具体和系统,并遵循四个基本的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9.
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虽有它的现实及学术意义,但由于回避了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和文学理论的学科前提等重要问题,最后陷入了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和悖反,不可能找到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一个虚实相间的契机,如何抓住契机,更自觉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文论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预设了一个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化过程,并在其中互动地展示或确立中国文论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目的,它推动了中国文论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文论建设意识的改变。同时,文章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全球化的操作意识提出了如下要点:普遍性研究、特殊性研究、方法论研究、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论重建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已经在学术界提出。它的理论前提在于当今的中国文论已经西化,可是对于真正的西方文论来说,它显得比较稚嫩,有时也缺乏文化的相应支撑;对于中国的文艺现实和中国广大文艺接受者的审美心灵来说,它又缺乏深厚的根基,难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阐说。本文首先辨析中国文论重建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一、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二、何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三、怎样实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随着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深入,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文论的研究都进行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深度,并将继续向广度、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是为了重建当代文论.学科、学者和学术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与中国本土的不适应性制约了转换的实现,并直接导致转换的学术困境.反思文论转换话题,重提"现实性"概念的意义对于激发文论建设中与时俱进的思维,警惕浮泛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疏离与倒置——对2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世纪之交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学术背景 ,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所走过的历程 ,指出文论“失语症”是由于文论与文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罗兰.巴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译介始为中国知识界知晓。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已历20余年。中国知识界最为熟悉的是他在广义理解的文论方面提出的某些真知灼见。面对巴特文论在中文语境下的引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实有必要关注巴特著作汉译过程中某些具有“误导”作用的译介环节和中国学者研究与运用巴特文论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接受现象,以正视其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化及文论的形成过程 ,即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论的日本化过程 ,这个过程也即日本文化和日本文论对中国文化、文论的模仿、借用、融合和创造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与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研究构成四维一体的学术格局.总结评价中国文论百年现代进程中古代文论研究状况,充分认识古代文论研究价值及其现代意义,保护、传承和发掘文化遗产,阐释和评价古代文论内涵精神及其核心价值,凸显中国文论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对于推动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术理论总体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圭臬,中国文论话语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建设应理清中国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文化生成规律和学术运作规则。站在21世纪的理论前沿,中国文论话语建设观念进一步明了,这就是:古今通变,融汇中西。而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变异学”理论已成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标志着中国话语的创新与重大突破,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