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川击壤集》是北宋大儒邵雍的诗歌总集。诗集"第一现场"式地保留了邵雍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呈现了在生、老、病、死等生存境遇下丰富多彩的身体样态,展现了易学大家邵雍鲜明的身体意识,以及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时的真知灼见和旷达情怀。诗歌所描述,既有康泰身体的舒展自在,也有衰老身体的乐天顺化、病疼身体的超然达观。而面对死亡问题,邵雍继承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说策略,借吟咏欢乐之生,表达了纵身大化、"真生""善死"的乐天态度。《击壤集》中多姿的身体样态是邵雍与世界"相照面"时的具身化表现,体现了浓厚的身体意识和鲜明的生死观念,这对理解邵雍整个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是中国首部考证中医病名、证候的专著,著者余云岫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及《十三经》中的病名、证候作了精密翔实的训诂考证,堪称中医病证考释的经典之作。是书自序阐述了著者采撷文史古籍中的涉医资料,整理旧医书,“除死方休”之愿望,从侧面反映了余氏晚年对中医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关于"色空"观念的阐释,对《红楼梦》有着很大影响。两者均通过与世人密切相关的"钱财""情色"书写,阐证"万物为幻""一切皆空"的思想,旨在劝诫世人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浮华的表象。《红楼梦》在汲取《金瓶梅》思想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这可以通过"子虚之死"与"贾瑞之死"——两处死亡叙事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中医病名的正确翻译建立在对中医疾病命名原则与对文字、医理的准确把握上,在翻译中要综合应用意译、直译、音译的方法。通过介绍《中医药学名词》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对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策略,对比分析四个译例,指出这两本书中还存在着诸多谬误亟待修正。  相似文献   

6.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7.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8.
《增订注释全唐诗.陆龟蒙集》有《大子夜歌二首》:"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子夜警歌二首》:"镂碗传绿酒,雕炉熏紫烟。谁知苦寒调,共作白雪弦。""恃爱如欲进,含羞出不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相似文献   

9.
夕颜死因历来是《源氏物语》研究者们有争议的话题之一。本文从内在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多方面对这一话题予以探究,进而指出夕颜死因与平安时代重视女性出身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而某种程度可以说夕颜低微的出身才是夕颜之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丕子"的释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子""太子""长子""元子",一种是"疾""病""疾病"。两种说法的持有者都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文献征引、古音对比、关键词检索、文本还原等角度对"丕子"的释义进行正反论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两种释义的辨析,并最终得出"丕子"应释作"疾病"而非"大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和《汤在啻门》两篇文献都对鬼神非常敬重。《殷高宗问于三寿》中彭祖反复强调,让"神"与"民"均得到满足,是衡量统治者是否高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汤在啻门》讨论了构成"人""邦""地""天"的重要因素,其中"四神"和"九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此二文既重视鬼神,又不惟鬼神;既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又借重鬼神作为禁忌所能产生的神秘作用,因此和将鬼神视为绝对力量的墨家无关,思想倾向更接近黄老道家。《汤在啻门》出现了"地真"这个特定的道教用语,"四神"和"九神"也很有可能和道家、道教中的"神人""真人"等神仙有关。所以,后世道教可能从这些战国文献的鬼神观中吸收了资源。  相似文献   

12.
《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似"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如"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琵琶记》中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平比标记。"同"或与"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或用于否定句式表示差比。"一般"总是与"似""一似""是"或"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另外还有差比标记"强如""比""于"等。差比标记"比"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在语义上仍是表示差比。《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与《张协状元》中的比较标记既有同又有异。  相似文献   

13.
楚文字中有这样一类字和偏旁,上部写得像"甶",下部写成"壬"形。根据字形比勘和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字或偏旁应释作"垔"。依据今本《尚书·金縢》可知,清华简《金縢》篇"垔"读"威"。上古音"威",影纽微部;"垔",影纽真部,二者声纽相同,韵部相近可通,文献中亦有例证。清华简《祭公》篇"■"可分析为从"皿","寅""垔"皆声的双声字。  相似文献   

14.
1糖尿病的病名 糖尿病大多类属于中医消渴病症.它出自《内经》,该书亦名消瘅,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消、鬲消、消中等不同之称.  相似文献   

15.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传统解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知道"说,还是"有道"说、"道行"说,错就错在对"闻"的理解上。这里的"闻",既非听闻,也非悟知,而当训为"达",引申之,即实现。所谓"闻道",即达道,实现道。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当译为"早晨实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里表现出来的,不是孔子对"知"的追求,而是孔子对"行"、对修己成仁以及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6.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杜预注:"夕室,地名。绖皇,冢前阙。"《释文》曰:"夕,朝夕之夕。"这里的"楚子"  相似文献   

17.
牙周病是常见疾病,多表现为牙痛。中医根据牙周病临床常见的症状,如牙龈红、肿、疼痛、出血及牙齿松动等,将其归属"牙宣""齿衄""齿动"等。从古到今,中医有不少治疗牙周病的疗法,如内服汤剂、丸剂、散剂,外用擦药、涂药、贴敷、含漱等。这里推荐6个调治牙周病、缓解牙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般医家论《易》与中医关系,多受后出《易传》及卦图影响.本文则上取原始经卦及卦爻辞,广泛联系历史生活,勾勒上古先民的朴素医学认识:既重视"身",更重视"心"的健康;不仅注意病发后的治疗,更注重病前的防微杜渐,即保健、养生与预防;又坚持养之以正,扶正去邪,身心康泰,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19.
"二程语录"是北宋儒学语录的典范之作,包含了大量的白话口语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辞书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见于该书的词语未被《汉语大词典》收录。本文重点考释了"若便""晓练""赋陈""公病""便使"等15个漏收的词语,作为"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理应补此词目。  相似文献   

20.
吕斌 《山西老年》2012,(4):59-59
"冷过敏"病症,即遇冷性刺激后便周身发风疹,瘙痒不止,也称为"寒冷性荨麻疹",中医叫做"冷疹"。这种病发病几率其实与过敏性鼻炎差不多,也是因为身体虚弱、肺卫不足以抵挡外邪所致。中医认为,预防要从提高身体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