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学研究中,艺术所受到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自然美,以致自然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于是美学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了艺术哲学.而试图讨论自然美的人又会发现自然美的问题似乎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2.
鉴于朱子美学思想的历史重要性、对朱子美学系统研究的空白性,以及对朱子及其艺术哲学思想的误解性,我们有重视研究朱子美学思想的必要。艺术哲学是朱子美学体系中的主导部分。朱子艺术哲学建立在他的“理本气具”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主要由“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感物道情”的艺术发生论、“托物兴辞”的艺术特征论、“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论、“涵泳自得”的艺术鉴赏论及“远游精思”的主体修养论等几部分构成。理论的系统性、矛盾性和伦理性是其主要特色,其主要影响表现在“顺承影响”、“逆反影响”和“文化影响”三方面。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应有朱子艺术哲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国内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讨论为重新认识自然美提供了理论助力,甚至长期困扰中西美学史的“自然美的难题”也会因此得到解决。但是,生态能否成为美学问题却是极易引人质疑的,因为生态美不能代替自然美,它缺乏自然美这一范畴在现象与本质之间进退自如的特点。目前国内讨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而在于可借此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在于为重构一种新自然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这种新自然美学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美的范围得到拓展:生态、景观、环境共同构成了自然美研究的整体轮廓;(2)自然美的本质被重新界定:现代生态学的有机自然观为自然美提供了自我完成的审美本质;(3)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被重新确立:单向度的“人审自然”让位给人与自然对象的互动和互赏。  相似文献   

6.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是其“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 ,他对艺术真理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真理发生的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科学 ,具有真理 ,但这种真理却是不能证明的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理解现象去使我们承认艺术真理的合法性。因而 ,他的美学理论也是围绕着“理解如何可能”来进行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以及对“游戏”、“象征”、“节日”等概念的考察 ,突出和阐明了艺术的理解问题 ,从而使艺术的真理得以合法地展现  相似文献   

10.
西方身心二分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主客二分。禁欲主义哲学(尤其是神学)与唯理论哲学是其两大来源。它导致对审美生活原初现象的肢解与扭曲;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黑格尔美学。在知识体系上,这种"身心二分"的美学偏重于解决以"符号"作为媒介的"艺术美学",但是后者既无法解决经由视觉、听觉通道而来的身体感现象,更无法解决属于造物美学范畴的自然美与日用品的设计美中存在的复杂身体感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称美学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这意味着美学的科学化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关于美育,他虽然没有专著,甚至也没有专门论述过,但这并非是他对美育的忽视,而是由于他把美育和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十分重视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十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的美学自然  相似文献   

12.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美学”范畴,却把后实践美学强行规定为现代的“主体间性美学”,歪曲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其次,它是哲学观念的扭曲,把“主体间性”任意扩展到一切领域,使整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成为了“主体”,实际上就没有了主体,更谈不上“主体间性”,结果只能是造成人类思想的一片混乱;再次,它是美学理论的倒退,在把一切都主体化的混乱之中,用“主体间性”使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概念都合法化起来,以凑合成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13.
在承认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式的偏执的前提下 ,主要描述了哲学的“丧钟”(Glas ,德里达书名 )敲响后 ,作为美的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美学在价值取向、学理依据、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等方面所面对着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独立创造。文章指出,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文章既评述了孔子乐为礼用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兴观群怨”与“思无邪”的艺术审美标准,又剖析了孔子的美善关系论和美感思想,并指出孔子开了人类欣赏自然美“比德”的先河。文章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儒家美学思想。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的美学思想和关于美感普遍性的思想,以及“充实之谓美”和“浩然之气”的美学命题,都是对儒家美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正>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蒋孔阳在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等几乎全部理论美学领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创造论美学”,既是对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行升华提炼的产物,又是对众多的美学理论进行哲学沉思的结晶,它具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相似文献   

18.
"自然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一个难题和基本问题。"人化自然"作为当前国内学术界阐释自然美的主导视角,在认识和伦理的层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消解需要引入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在海氏学说的视野下,自然美是自然的一种本真现象,其本质是自然向艺术的自行生成,其在哲学实质则是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自然向人文的自行生成"提供了一个探讨自然美的新维度,这个维度不但成功地解决了美学的自然美难题,启示出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本主义实践哲学,而且为当代美学研究带来基础观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美学新论》明确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这个命题经过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实践检验,是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的正确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个命题揭示了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其次,这个命题对于自然美这个千古之谜和“啊喀琉斯之踵”给予了科学的解释;第三,这个命题有力地回应了反本质主义,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