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变异学是中国学者立足《周易》"变异"所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普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也是比较文学中中国学者对于学科理论话语建设新的反思与实践。本文论述了变异学作为本土化话语的建构,理论渊源及学理依据、概览文学变异学的理论构成。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视野真正回归至世界文学,回归至世界文学交流平台的学科身份;同时,此一理论在新的研究热潮与危机论的境况下,激发着比较文学学科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住更具有价值的跨文明创生因子,进一步加固、完善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变异学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本土化新话语,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理论具体的方法论成果,在纵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源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影响变异学研究,并界定影响变异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文学变异现象古今有之,但比较文学变异学首次从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方法化,用以指导比较文学的研究。兼采历时与共时角度,从萌发期、创立发展期及反思与前瞻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领域作一个纵横两向的梳理,旨在探讨当前变异学研究领域中的趋向及空白地带,以期更好地充实变异学学科理论的架构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极具研究价值,但传统的媒介学未能准确加以把握。随着比较 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新进展,译介学应运而生,成为比较文学迈向新阶段的重要研究范式。它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 现象,探索建构文学变异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研究实践的开展都很有意义。本文探讨了译介学的 形成渊源,并对其研究内容、意义和前景给予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相似文献   

6.
基于变异学的理论,追求同源中的变异,将形象学纳入变异学的研究范畴,以解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审视形象研究中被遮蔽的变异,从无法实证的社会集体想象物身上探讨异国形象变异的原因,同时揭示这种变异是误读的产物,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变异学角度研究翻译中的变异主要是关注文学文本在语际转换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以及文学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和误释问题。它在译本变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不是突显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而是强调"差异性"。运用文学变异学视角研究翻译中的变异现象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视角,同时也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重新构建的有益地推动和新的尝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  相似文献   

9.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尤其是后者.因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一个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是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发展历程中,似乎始终摆脱不了其身份“漩涡”。时至今日,在各种“后”学冲击下,又陷入了更深一层的漩涡中心——“反欧洲中心”和“反民族主义”。这用两个公式可以概括: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全球化多元文化=反欧洲中心主义+反民族主义。但实际存在的问题远比人为的完美逻辑复杂得多,因为不管是欧洲中心主义,还是民族主义,都携带着太多的历史内容,二者也并非处在完全对立而又对等的位置上。倘若跳出形而上的二分对立观,就不难发现,作为客观历史存在的欧洲中心同作为各种显性或隐性帝国主义意识的欧洲中心主义,就如同作为客观历史存在的民族主义生存权同作为惟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信念一样,是应当给予区分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应当多些亦此亦彼的辩证思考方好。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凭借《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驳斥了法国学派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当时陷入呆滞的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力挽狂澜之作用。本文立足《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通过韦勒克的批评视域与对文学性的认知来分析他的比较文学整体观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启示。传统意向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科际整合以及阐发研究,都在于为研究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或寻找一个参照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于作为"明比"的平行研究的"暗比".因此说,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只不过是这里的比较已经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历史赋予比较、参照、跨越、打通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比较文学发展很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教材建设成果迭出,学科理论注重方法论的构建,着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海外华语文学、民族文学的比较、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等;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政治、教育等制度及宗教、地域文化、社会习俗、民间社团、语言学、符号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重构文学观。比较文学以开放性、跨越性的姿态呈现于文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提出的"比较文学教学大纲"具有规范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是否会产生理应有的积极作用值得期待。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实的教学状况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隐忧。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或"零容忍"无助于将它们加以消解,倒不如仅从讲授层面,我们可采取力所能及的比较务实的看对象(因人施教)看方法(侧重案例分析)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如"世界文学""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关键词的梳理,反视和评介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其论著的特点及其不足,探讨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均产生过间接或直接的理论影响,对其理论贡献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