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城市特质的表现,更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趋同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文化作用已成为当今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及城市规划建设应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问题,试图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本文阐释了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从关注城市环境、创建健康城市的视角,分析了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城市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致力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并紧扣新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变化,系统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统筹兼顾的整体思想及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在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上,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要以城市规划“五线”为依托,丰富开拓低碳城市运营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尺度,合理控制现代化城市建设规模;以城市“三大空间”为坐标,共同缔造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连云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人口优化、社会文明、经济高效、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系统,为连云港推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商品经济和阶级分化的产物。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指导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最能体现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相交融的特征。从学科交叉角度可把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人文学科占支配地位时期的古代城市规划 ,科技学科独立发展时期的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和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交叉中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并对每一阶段学科交叉的特点及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水资源短缺和城市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工作应加大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中涉水问题的前瞻性。城市水务统一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同一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文化建设和发展与北京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文脉紧密相连,也与有意识的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北京城市规划中关于城市性质功能的定位,对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刻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并存.它们深刻体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城市规划话语体系和城市文化意识对全国文化中心内涵和功能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以什么样的战略意识和发展措施影响和推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型期城市规划对大同旅游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近年来,大同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从旅游形象、城市旅游、旅游业投资环境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在促进大同市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 ,要提高城市领导工作水平 ,首先必须正确树立现代城市意识 ,积极更新城市领导工作的思维观念 ,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城市领导工作的辩证法 ,认真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建设与文化保护、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和谐、宜居城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包括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然后对它们的一一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它们的科学性与局限性。进而结合广州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功能区分析,探讨了这几种主要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以期能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建设更加美满的人类城市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其手法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对艺术最直接的参照和感观因素.城市公共艺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公共性、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及地域性的设计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个性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进城市全方位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城市个性是城市形象中塑造城市品牌、揭示城市发展内涵的核心要素。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却普遍因过分追求统一、盲目改造和模仿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多元化,注重从城市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方面深刻发掘和塑造自己的独特魅力,使城市发展真正走向成熟和文明。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必须顾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应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城市建设应该坚持多元化,应注意发掘和塑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是城市的文化断流问题.只有真正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注重历史与现时代的和谐,现代城市文明才真正走向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是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经济基础,但仍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进展,系统阐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基本要求、途径和方法。重点就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关键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分析了目前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中城市的健康发展 ,各城市应导入城市形象工程 ,这将有利于避免西部城市重犯“城市病” ,有利于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核心竞争能力 ,有利于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西部衰落城市的重新堀起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州古代城市山水环境特色及其营建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的城市特色在于山、水、城的和谐相处。对福州古代城市的山水环境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福州古代城市营建的特色,让今人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传承优良的城市文化脉络,汲取古人在城市营建思想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顺应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实现美丽中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如何持续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烟台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高起点的发展基础,具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烟台市不断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在提出“美丽烟台”理念、制定城市生态发展规划、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城市综合治理的投入、培育生态共识、健全生态机制等方面探索有益做法,力图使烟台市成为“经济美、环境美、社会美、生活美”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上佳区域。对区位优势明显、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应把做大、做好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位战略。做大武汉必须调整既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改变现有的限制性规定,突出超特大城市特点,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布局。我国长期奉行的限制大城市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大城市与"城市病"没有正相关关系,只要我们能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以良好的产业结构来统摄城市人口的规模化增长,同时真正解决户籍管制问题,实事求是地制定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我们就有可能根治中国的城市病,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解说城、镇、乡三类地理单元的公平发展,分别阐述城、镇、乡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问题;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原则与生态原则、城乡一体化问题;城市建设中兼顾自身可持续发展与顾及整个国土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口聚居点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