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学、文艺学是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它们离不开哲学本体论.唯物辩证法本体论,是与认识论相对而言的对应的基本理论,不能将两者隔绝和对立.以主体论替代本体论,必然造成理论上的严重混乱.要分清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实践"和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概念的原则区别.蔡仪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美学家,他的"典型论"对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本体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评价论研究在认识论方向和价值论方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被限制在主客体模式之内。为此提出开辟评价论研究的本体论方向。具体表现为:对“价”的意义追求,通过对人的意义领域追求来实现评价论研究的本体论方向;探究“评”的语言活动,通过对语言本体论的探究来展示评价论的深层根据;追求评价的实践本体,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评价之特征恰恰来源于实践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劳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新历史观就是实践创史观;新自然观就是人化自然观,新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论,新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新逻辑学就是实践逻辑学。因为这一切均不是统一在物质本体论的原则上,而是统一到实践活动论的原则上。马克思的哲学新主题已不是本体和派生物、思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问题,而是主体和客体的改变和被改变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掌握不能靠物质本体论方式而只能靠实践活动论方式。以物质活动论方式的思维内核的已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活动论方式为内核的实践人化主义是两个不能同构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而是以“改变世界”、缔造新社会为宗旨的社会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物”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继承了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传统的人民主义哲学。和谐哲学是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时代主题转换,自觉转变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构建和谐社会须扬弃斗争哲学,倡导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5.
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哲学猜想及其验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物质实体论、“客观实在论”物质观和实践关系(实在)论。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小说美学体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对小说美学的发展是全面的,围绕小说本体论、创作论、人物论、情节论等诸多方面深入开拓,大胆援佛理论文理,运用辩证法认识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美学命题,从而构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推动中国小说美学走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威廉斯以其文化唯物主义的整体论研究范式对整个现代社会与整体生活方式这一大型“文本”进行了“解码”,从文化批判走向社会批判,构建了整体论的文化观,“中介论”的认识论、文化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技术即文化”的技术研究的本体论思想体系.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创造性地建构了一整套独到的技术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在新时期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由“物质本体论”向“实践本体论”的转向,一次是“实践本体论”的生存论转向。第一次转向确立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第二次转向则将哲学的视野转向人类的生存状况,从而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确立了实践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的直觉具有特定意趣。另外“中国哲学”是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三教的直觉内容和形式都有差异,这让“直觉”内涵更加丰富隽永。所以中国哲学“直觉论”有自身的特点,为此要做必要的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实践”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里主要是在价值论或认识论的领域内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引入了本体论的一维,并将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结合,是研究艺术实践理论的指导思想。艺术实践是以人为中心的出于实现人的类特性需要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对艺术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同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它既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的人生实践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观。这种本体观曲解和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并将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由此组合成“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立在“实践本体论”或“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与西方“实践派”理论和国内“实践美学”有着内在关联,其本质在于以西方存在主义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及其历史观。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破,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思想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探讨了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优先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认识,分析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明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可以对“十七大”这一立场做深入分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科学发展观不是要用其他因素取代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而是以更科学、全面的角度协调、把握经济建设和其他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思想界的各种“新中心论”有正确的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相似文献   

15.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一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史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问题。此见解的实质是:在理论实践和政治实践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结构具有“双重否定”。在理论实践方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研究起点问题作了新解,却误读了马克思的本意。在政治实践方面,他以“结构”凸显了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却忽略了“现实的个人”的地位。阿尔都塞的“断裂”说有其偏颇之处,但对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定的伟大的历史目标。“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思考“和谐社会”,我们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有信心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18.
伴随信任研究多学科互动、全方位推进的态势,对其进行哲学维度的盘点已是势在必行。从哲学层面对信任研究的诸多方面加以审视,可以获得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论、制度论、人学、唯物史观、价值论和唯物辩证法等八个方面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19.
文选德同志<邓小平理论学习笔记>中的三篇哲学论文,构成了他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理解系列.他从认识论切入,到方法论推进,最后达到本质论揭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世界的实践的历史性的理性思维.这种理解,使他站在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的当代逻辑尺度上.  相似文献   

20.
在《具体的辩证法》一著中,科西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本质性关联。就二者的一般性关系来看,科西克坚持实践对认识的根基性作用,认为要把握实在的本质,必须首先通过实践将其变成"为我之物";而作为认识对象的"实在"体现为立足于实践而不断向人敞开的"具体总体"生成的过程,并构成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原则的本体论基础。此外,科西克还考察了"拜物教实践"基础上人的"虚假意识"的形成及其对实在本质的疏离,并强调通过建立"具体的辩证法"来超越虚假意识,以求达到对实在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