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冯契以广义认识论为桥梁打破知识论与元学的对峙,实现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在冯契哲学中,人类理性是认知功能和价值功能的统一体.它不仅在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真”中实现对自然的“立法”,而且在道德行为和审美情感的“善”与“美”中实现人对自身的“立法”:凝道而成德、显性以弘道。  相似文献   

2.
针对“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普遍正确的”和“确定性的”科学知识观,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论证了科学知识也是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指出这一新的阐释对于深化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克服科学课程的教学危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今天的大学而言,学科建设不再完全面向创新,而是意味着完成一定数量的指标和任务。这实际上错置了学科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学科最初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带来了全社会协作效率的提升。然而专业化也产生了“反分工”现象,“反分工”将学科划出边界,封闭了创新与协作的空间。科学知识塑造了一套坚不可摧的认知体系,但这套认知格局却将学科划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地制造出了一条学科间的“鄙视链”。为了获得合法性,今天的新学科迅速组织化,组织间高度趋同又引发了更多冲突。建设学科的目的是产生更大的社会协作效应,只有接纳不同价值类型的学科,学科的功能才能释放到全社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和认识论等多层面分析“科学价值中性”的观点产生的根源、合理性和片面性 ;指出可以从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 ,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品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技术是蕴含价值的社会事业。强调“科学技术本身渗透人类价值”与“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并不矛盾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谈现代读书方法谭桂芝图书,是人类思想和劳动成果的记载,是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积累的主要形式。学习就要和图书结下良缘,从书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仅就遵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功夫法”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俄语成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俄罗斯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亦是俄罗斯人民世世代代用以记录和传授各种生活知识与经验教训的简捷工具。因而将其称为“生活中的盐”、“历史智慧的结晶”。俄语成语的意义不仅仅在其凝练、精辟、曼妙与贴切,且有着极其宝贵的文学鉴赏价值。同时,它又相当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社会工程研究,指出它是科学知识与制度政策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将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相关科学知识综合集成并创造性地转换为制度政策的一项复杂性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工程研究,深入探讨科学知识转换为制度政策的方法论与规律性,可加速科学知识向制度政策的转换,实现社会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一种精神价值与审美智慧,是道器合一的精神范畴。中和智慧源于先秦时代的哲学,缘于对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的思考,并且形成了思想理念与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方法,萌生了中和为美的思想观念。“中和”不仅将“天和”视为“人和”的决定因素,而且将文的和谐与人际和谐联系起来,天、人、文三者互相作用,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在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与学术风气的影响下,“中和”的意蕴不断得到深化,从思辨的哲学推论逐渐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在艺术创作方法与技巧中,“中和”表现为变动相合、和而不同、以一总万、“大和”境界的观念体系,孕育了“中和”的审美智慧和人格精神,是我们今天尤其需要探讨与汲取的中国美学上的精萃。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与这个生产目的相联,造福价值规律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竖起了一座分水岭,还将成为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观反思——兼谈教学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教材的发展史来看,教材观可概括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唯教材是从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材观未能实现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且教材是教学的惟一资源。知识教材观导致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失衡、基础知识与学科整体相矛盾、学术性与实践性相冲突,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智慧教材观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张扬: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树立智慧教材观。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社会价值具有二重性表现。从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阐述了知识社会价值的三个正面性表现,同时从人体自身认识、人类生物性功能、人类文化、人类存在方式与安全性等方面对知识社会价值的负面性表现作了探索,认为,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知识社会价值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在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构成一个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3.
布鲁尔强纲领中所反对的目的论模型来源于巴恩斯提出的目的论模式,他们都拒绝将科学的发展看作真理进化过程,认为作为一种信念的科学知识应当纳入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布鲁尔进一步提出了与目的论模型相对立的因果性模型,并构建出科学知识社会学应当遵守的四条“强纲领”,力图促使知识社会学成为一门普遍性的学科。布鲁尔声称强纲领的因果性模型与目的论模型是两种相互排斥的形而上学立场,但实际上因果性模型与目的论模型并不完全排斥,甚至还有所交融;同时,他关于因果性模型的论证与辩护也存在诸多问题,是一种不彻底的“强纲领”。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认知主义美学认为科学知识不仅是自然审美的“必要条件”,而且惟有在相关科学知识视阈内进行的审美才具有“恰当性”.“恰当性”主张可以避免自然欣赏中对自然的人为扭曲,但由于对科学知识的过于信任与依赖,使得它未能注意到自然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从而削弱了审美感知的开放性和敏感性.知识不能以保证审美“恰当性”的形式出现,审美中合理形式的知识有“前结构”型、“建构—解构”型知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以其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为标榜,几乎成为所有知识的范本。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其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论和相对主义为纲领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进行了深刻解构,非中心性、相对性、境域性成为审视科学知识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一种文化。只有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大学数学才能改变传统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式的教学摸式,才能成为以培养具备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出发点,强调实现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知识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辨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的沟通与整台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已知与未知的统一,已知科学知识是未揭之谜转化为科学问题的中介。内部问题的解决导致知识缓慢的量的增长,外部问题的解决将使知识的发展发生迅速的质的飞跃。科学问题按指数增长势必带来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结果。提出科学问题即科研选题要遵循需要性、合理性、新颖性和可能性的原则,都离不开一定的“知”。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溶合知、情、意于一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在以知识为显著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的承载体,因此人本管理是企业激活整体竞争力的法宝。深刻理解人本管理新的内涵,营造有利于“人”的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就会长久不衰。  相似文献   

19.
在发现说语境下,知识曾被视为真理;知识社会学催生建构论语境后,科学知识仍享用发现说语境,但受到科学社会学的“蒸煮”。科学知识社会学完成建构论语境下的科学知识“碎象”,从目前的“碎象”走向“重塑”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核心公共科学知识建构过程模型”,借助功能模拟、逐级近似等方法可让“重塑”简化而可行。  相似文献   

20.
利奥塔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成是“后现代”,考察了后现代状态下科学知识的合法化.他运用语用学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叙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后现代状态下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通过“性能标准”达到的合法化有可能带来新的“恐怖”.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后现代背景下,通过“误构”科学知识才能达到合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