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知识论中,非充分决定性原则主张证据不能决定性地确证我们的知识.由非充分决定性原则构成的怀疑主义论证是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从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理论预设的角度看,批判怀疑主义的非充分决定性论证的方案有三种:一是否认知识与确证的必然联系,二是宣称确证并不需要充分的证据,三是坚持确实有证据支持我们日常的命题而非怀疑主义的假设.以上方法都有自身的不足,而较好的方法是语境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是在对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实在论批判的基础上,尼采的视角主义形成了。根据这个思想,任何对实在或存在的解释都关联生命的视角主义条件,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的视角和解释之外寻找和认清这个世界及其价值,所有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利益、兴趣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的。尼采的视角主义既避免了实在论预设,也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仅仅将视角主义看成一种认识论思想,肯定会错失这个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无限主义是当代解决阿格里帕三难问题的一种进路,但学界的一种批评意见认为无限主义无法解释认知辩护的来源问题。面对这一批评,无限主义者主张推论活动本身也具有创造辩护的功能。坚持推论创造主义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推论工具主义的内涵,但强推论创造主义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以涂厉(John Turri)为代表的无限主义者或者无法说明为什么信念辩护可以从无到有,或者无法让强推论创造主义与无限主义相容。排除了强推论创造主义,弱推论创造主义或许是无限主义的一个有希望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语境主义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然而,对于语境主义解答方案,许多知识论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异议。这些异议概括地说有来自无用论的异议、来自缺陷论的异议和来自替代论的异议。分析发现反语境主义者对语境主义的批判要么是误解的,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要么是可辩解的。因此,虽然语境主义有需要修正之处,但是说“语境主义仍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知道"的语境敏感性:质疑与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主义者认为,"知道"是语境敏感的,"知道"的语境敏感性表现为"知道"是省略的、含糊的、等级的、标识的、对比的.认知语境主义的反对者试图借错误理论异议、等级性异议和澄清技术异议来反对认知语境主义,其实这些反对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知识是语境敏感的,知识的结构是CKap,其含义是:a在语境C下知道p.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知主义既保证了价值话语的客观认知性质,也确立了价值经验的主观现象性质,价值判断是与某种人类敏感性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特性既引起反应,也依赖于反应。但是麦克道威尔的敏感性理论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认知主义,而只有一种康德式的内在认知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认知主义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9.
怀疑之于知识无疑具有显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认为西方认识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哲学家的怀疑精神,也使得西方哲学似乎一直是在寻求确定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当代知识论中讨论知识亦遵从这种确定性寻求的内在机制,因此对确证问题的探究自然需要被置于怀疑主义框架之中。有鉴于此,通过对怀疑传统的考察,讨论当代知识论中怀疑主义对知识的意义与认识可能的错误,并尝试从确证的可靠性视角来消除怀疑难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内部争论,揭示了其“权利论个人主义”的理论预设;又通过社群主义者对罗尔斯的批判,论证了这种理论预设,并说明其无法有效回应社群主义对其“个人主义”的批判而导致危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古典自由主义,已对“个人主义”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社会理论,从而实现了“个人主义”的突围;其“真个人主义”对我们更好理解“以人为本”等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怀疑主义难题是怀疑主义最基本的论证形式,知识论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怀疑主义理论。知识的归因具有语境敏感性,受归因对象和归因主体的影响。进行知识归因必须遵循语境补全原则和最佳知识论语境原则,运用知识论语境主义可以对怀疑主义难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葛梯尔问题是如何解决知识论上存在的悖论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寻找第四条件的问题;葛梯尔问题的实质在于可错论的合理证明与运气的结合,而非仅仅是推理的前提有误,更非语词的误用。可错论的合理证明始终会为信念之碰巧为真保留一定的可能性,运气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可错论的合理证明原则不可废,否则,怀疑论将不可避免,因此,消除运气的影响就成了解决葛梯尔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组织学习是驱动企业创新、实现技术追赶与超越追赶的关键因素,如何合理组织企业的利用式和探索式学习是企业构建研发体系的关键问题。学界对二元学习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组织内部的情境因素是影响组织二元学习和创新绩效关系的最根本因素,组织内部研发协作网络是二元学习的重要载体。基于美国半导体行业企业十年间的专利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维度的二元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联合二元学习能够积极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平衡二元学习则会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内部研发协作网络密度在二元学习和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的内部协作网络密度越高,联合二元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越弱,平衡二元学习对创新绩效的负影响则加剧。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笛卡尔公理"上的一个怀疑逻辑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怀疑逻辑是关于人们合理怀疑的逻辑。如果说知道逻辑、信念逻辑都是"正"的逻辑的话,那么怀疑逻辑则是"负"的逻辑。将怀疑算子D加于命题之上就构成怀疑命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怀疑逻辑的特征公理:某人怀疑p,蕴涵着他对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笛卡尔公理"。从该公理可以推论得到定理:某人不怀疑p,蕴涵着他对不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该定理与笛卡尔公理一起作为当下思维存在的自明性公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笛卡尔公理"作为一个特征公理的怀疑逻辑系统(PD)。笛卡尔公理与知道逻辑中的智慧公理(苏格拉底公理)在逻辑上是同构的,它们均对应于模态逻辑中的E公理。怀疑逻辑作为一种认知逻辑,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运用到政策反驳、科学批判、法律推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身份理论,在并购情境下,领导的群体原型典型性作为领导群体身份特征的表征,对内群体下属的上向信任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即高群体原型典型性的领导更容易获得下属的上向信任。而领导的组织身份凸显性作为领导组织身份特征的表征,负向调节领导的群体原型典型性与上向信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目前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厘清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及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对全面认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有着重要意义。从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来看,中国视阈中的公正合理国际秩序,本质上是由主权国家、多元文明观、多极化、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等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主权国家平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础,承认文明多样性是尊重各国主权平等的逻辑结果。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同时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采取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政策,即在继承现行国际秩序的某些规则的基础上,推动对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的改革。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者、维护者,又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改革者、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上关于真或真实问题的讨论,一般都归属于知识论的范畴。尽管先秦时期的庄子对认知意义上的知是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庄子哲学里完全没有关于真知的思想,只不过庄子所主张的真知并非西方认知意义上的知,而是一种忘知之知的大智慧。在庄子看来,人们若只站在各自有限的角度,把自然万物当成和自我主体相对立的客体来进行区别,而不顾及对象事物本身周流不息的自然情状,那么所形成的观点就只能是有限的。故他认为只有从道的角度来对对象世界进行观照,即以道观之,才能获得忘知之知的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