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复杂性范式经济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走向系统范式已经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世界科学潮流,而复杂性科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真正的“系统范式”科学体系。现实经济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所以利用复杂性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经济是可行的。复杂性范式经济学有着极为广阔的视野和巨大的理论容量:它为古典理论留有充分的“余地”,它也与现代经济学充分“兼容”,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有理由相信,复杂性范式经济学就是引导经济学走出理论荒漠的摩西。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研究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等都彰显着极大的复杂性。复杂性理论与协同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视阈,二者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着深刻的相似性;二者均主张开放的、整体的、非线性和自组织的研究方法,为人们看待和研究事物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研究范式。要消除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应当研究其复杂性,必须解构权威意识,增强主体性;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反对简单分层;必须超越单向线性,反对简单还原;强调复杂追求协同。只有糅合复杂性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三峡移民城市云阳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课题,从复杂性科学思想非线性思维出发,对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进行整体的、关系的和动态的再认识,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态、引导城市良好社会生活秩序、复合集约建设城市宜居环境进行方法论的再探索,提出“经验与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集成层次分析法”、“非建设用地规划先行”的复杂性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城市总体规划方法,探讨了“复合集约”的建设用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复杂关系。对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的研究需要有系统思想作为支撑,科技进步在生态变迁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有临界"涨落"作用,用复杂性思维方式构建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论。本文引入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提出当前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科学及电力系统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作为2 1世纪的科学令世人瞩目,受各界垂青。电力工业作为复杂的系统其运行管理面临复杂性科学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介绍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思想,然后论述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提出电力系统复杂性研究对策。这对电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发展都有促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非以线性模式向前发展,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技术创新活动与路径同样具有复杂性、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等自组织特征。该研究运用复杂性理论及方法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特点与规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模式。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科学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杂性是发展着的、相对的概念,不可能给出一个普适的确切定义。复杂性建立在多样性、差异性之上,应当承认不同意义上的复杂性,承认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复杂性,允许使用不同的复杂性定义。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性、复杂系统的科学,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升,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探讨了复杂性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是一个由知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因此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理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复杂性科学的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实现中小企业创新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新的方法论,复杂性理论是人类对复杂系统及其复杂性的共性、规律性的总结,目前已运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以往发展观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发展观与复杂性理论具有内在契合性。对复杂性理论进行哲学层次的总结和反思,并与社会实践进行双向互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复杂性理论,真正把握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了解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规范,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就严格意义上而言,是形成于19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决定着现代社会科学的经验性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把"善"作为科技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这一伦理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识之上的.它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在于体认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中国传统科技伦理观启迪人们:在科学领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与关爱自然,要注重科技的功用,等等.现代科技伦理精神则超越了科学领域,进入了科学--社会领域,体现了科学活动主体对科技成果合理应用的道德责任意识,体现了科学家肩负的促进科学发展和人--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3.
科技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状况和社会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念和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状态,为科技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提供了基本准则和价值向度,其中所蕴涵的社会发展的和谐论为科技多重功能的展现提供了条件,社会关系的和谐性赋予科技以人文的意义和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规定和引导着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在地包含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并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凸显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本理念,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动因的人力思想,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人本观念,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生态问题,出现了科技异化现象,如科学观上的功利主义、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对科技异化的涵义、根源以及防范和化解科技异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究,以盼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科技异化问题,自觉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毛泽东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 ,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来加以研究 ,认为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学术“争鸣”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构成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代科学技术结合到生产力中,形成科学化的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把中国从一个不可溶的社会结构向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变,这是近代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最大的社会效应,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人文展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充实丰富的内涵,这对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的侧面被忽视了,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应补充上这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两大科学相互融合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常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出分合相间的趋势,现代两大科学的融合趋势是在近代科学门类大分化基础上更高级别的大融合.这种融合的必然性是由以人为中心的两大关系的基本联系、两大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决定的.这种趋势要求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素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