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旅游形象建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海南旅游形象定位存在的核心价值模糊、文化支撑力不足、要素整合度偏低、与自贸港建设脱节等问题,应当从海南与国内外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及其他自贸区(港)的比较中寻求差异和凝练优势。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导向、要素信息和内涵层次三个层面确立全新的定位框架,使形象定位与国家战略、自贸港功能定位和旅游规划相衔接,传达独特鲜明的主题与符合双向诉求的多元价值信息,并整合地域风貌特征与地方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海南省域旅游形象向自由贸易港旅游形象的转变与升级。  相似文献   

2.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中,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要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集聚效应,对外籍人员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就业、居留要形成宽松便利、开放包容的整体环境和制度支持。而要构建这种外籍人员就业制度,至少要从三个维度加以完善,即就业准入、居留保障和约束措施,推动外籍人员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得来、留得下、管得住”。海南应在国家移民管理局推动的外籍人员就业和居留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实践,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外籍人员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授予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权力。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基本属性直接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体系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价值取向及立法目的决定了“开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基本属性,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必须始终紧扣其“开放”的基本属性:即在宏观层面上,海南自贸港法规坚持法律移植与本土化改造相结合的立法思路;在中观层面上坚持立法原则的开放,即坚持立法原则的普遍性借鉴与本土化变通并举;在微观层面上坚持规范创制的开放,即在进行规范创制时坚持借鉴国际化经验并对其作出契合海南自贸港现实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4.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的制定权,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提及的一项新权力,是对我国现有立法体系的一种更新与升级.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应在考虑与其他两种立法权区别的基础上,确立好自身的横向定位,关注适用空间范围、立法权限、变通权限、备案方面的不同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在立法权行使过程中,有极大相似度,因此需在批准机制和行使限度上,吸取自治法规立法方面的前期制度经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与中央立法在各自职守方面,存在相对明确与固定的界限,但同时需要在立法时对自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性质规范的采用、立法权限的广义理解、立法与政策及党规的协同、未来同其他自由贸易港区立法之间的立法协调机制的构建,以发挥自由贸易港法规的最优制度功能,形成中国改革的原创动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平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否有效促进出口产业升级,成为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和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议题。作者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旨在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否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有效推动出口产业升级,同时考虑技术水平、地理分布、“市—片区”布点、设立批次等城市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在开展严格的识别假设条件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仍然是稳健的;从影响机制看,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推动出口产业升级;从城市异质性看,对于拥有高技术水平、地处东部地区以及“一市多片区”以及“长周期”的城市,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层次上,已有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均停留在省级层面,忽略了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异质性,而文章作者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更为深入地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对这一重大决策,有关专家表示,在建设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  相似文献   

7.
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重在营造自由贸易港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和法治秩序,构建优质法治环境.自由贸易港创新立法体制,推动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立法先行,促进形成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营造一个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形成优质的法治环境的基本目标.贸易自由化、营商便捷化、政务高效化、市场公平统一化、市场竞争有序化、社会信用化等,成为构建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的根本内容和重要领域.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明确了自由贸易港未来30年法治建设和法治创新的思路方向,紧扣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成为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重点领域,并先行先试法治新体制新机制.充分运用自由贸易港授权立法,打造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秩序的自由度和特色度,探寻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路径等.  相似文献   

8.
依据相关调查数据,运用"波特-邓宁模型"分析了合肥家电产业现状以及升级障碍,认为合肥家电产业在区位、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方面状况良好,但在要素保障、相关产业支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文章提出应通过完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外向度等措施来推动合肥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风险防控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确保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本文梳理了海南从改革开放到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历史上的战略机遇与风险防控教训,系统总结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早期政策风险防控的实践与措施,通过研究历史教训与实践经验,提出加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关监管特殊区域设想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效能,既要科学研判国际国内环境,明确“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下自贸港国际传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又要充分借鉴世界其他综合型自贸港的典型经验,把握“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新战略框架下自贸港国际传播独具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效能提升又是其中最为关键却又最难解决的组成部分。为此,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存在于体系建构、特色凸显、实效评估和风险防范等多方面的核心问题,明确海南自贸港探索平台化突围、创新全球化表达、凸显人文性内涵的发展路向,并从扩大“朋友圈”、挖掘“故事流”、打造“自贸港IP”等多重维度探寻具体、可行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不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不仅具有贸易、保税等传统功能,还承载了先行先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复制推广等特色功能。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要实现这些特色功能,在法治上还存在授权法律依据未解决,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立法碎片化与外资立法缺乏衔接,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协调机制缺失,评估、决策、反馈机制的法治化未实现等一系列法治问题。因此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法治建设应坚持法治定位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明确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法治定位,加强国家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立法的顶层设计,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基本法,从内部差异性立法到“一带一路”衔接立法,规则导向、公平本位以及评估决策反馈的法治化,从而分层次、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和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含义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借鉴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困难,提出发展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思路,并对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系统性探索和战略实践,从动态演进论与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以及公共经济学的公共物品供需视角,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意义予以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自贸试验区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促进贸易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线下向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由共性领域向特色领域逐步延伸、从前项到末端统筹安排、借鉴与创新并举以及集中推广与自主运用相结合的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其在破解地方深层次结构性发展矛盾和扩展增长赋能空间上的功能内涵,需要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加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互衔接,通过完善监管体系设计、提升行政服务效率来转变政府监管职能和健全市场监管,构建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共同组成的、与国际规范兼容协调的法制框架和政策体系,统筹为国家试制度、出经验的全局性战略目标与谋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注活力、添动力的局部性现实需求之间的激励导向; 在具体实施路径层面,持续优化开放平台、营商环境和加强口岸智慧功能建设,着力培育和强化大城市、大枢纽、大口岸、大平台、大产业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多维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践探索、经验成效审视验证、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长远建设规划目标的有机协调统一,助力湖北建设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14.
天津港保税区业已成为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本文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物流合理化、规模化、效应化为目的,从保税区的内涵、功能、定位、产业簇群化发展角度入手,并结合天津港保税区的物流发展及运作的现状、模式分析等论述,规划了天津保税区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实施天津港保税区在发展和实施物流方面应该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韩FTA作为中国目前为止签订的贸易额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贸易协定,其正式签署使得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在促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更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的经济融合。在中韩两国贸易近几年的发展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不断增长,工业制成品占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中韩FTA背景下研究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将会对中国的经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两国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合作正从贸易自由化向可持续发展演进,可持续发展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法律实践。这是中国与东盟从共同利益出发,合理解决各国的发展差距和区域的环境资源问题,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法律博弈结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演进,中国与东盟应当保持和加强建设双方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法制化,实施中国与东盟环保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7.
重庆自贸区跨境电商在推进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中心、内陆服务贸易中心、内陆功能性金融中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重庆自贸区跨境电商进行分析,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竞争对手、发展机会、政府作用六个方面,构建模型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研究重庆自贸区跨境电商的现状及比较优势,提出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是非洲国家寻求可持续发展、实现独立自主的有益尝试。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协定,自贸区协定自开始谈判到正式生效仅用时三年,快速启动但推进缓慢,建设初期即举步维艰。有别于现有研究从宏观上分析自贸区对中非合作的作用,文章着重剖析了自贸区建设初期阻碍各方达成共识的内外部深层次原因,重点识别了在推动区域内一体化进程中自贸区面临的挑战。考察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应如何从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发现机遇,共同推动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致力于参与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发现,由于非洲各国领导人政治意愿不坚定、非洲各国经济结构性障碍以及长期存在庞大的建设资金缺口,自贸区在建设初期进程远远滞后于预期。停滞不前的自贸区建设进程暴露出非盟内部存在已久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撕裂。多年来,中非合作建立了牢固稳定的建设机制,取得了丰硕且具有互补性的经贸成果,世界格局大变革也为中国与非洲自贸区深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坚实的合作基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了中国与自贸区合作的重要依据。新时期,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体现在对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把握。非洲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中国与自贸区的合作应立足中非合作的现实基础,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中非更高水平政治互信,引领中国与自贸区迈向务实合作。中国应主动参与自贸区的框架与机制构建,建立与自贸区的长效联络机制,持续关注和支持自贸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同时采取多维度且灵活的关税制度,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依托技术变革,以企业为抓手,拓展中非合作新领域;持续防范风险,借鉴经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非洲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造血脱贫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和中非协同发展,服务于建设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世界自由港的经验与我国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天津东疆港的条件,提出了把天津东疆港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成为我国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和我国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示范港区的总体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实现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建立与完善法规体系;探索先进的资本运行模式;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及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