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语言实践,是利用一种民族语言把另一种民族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确切而完美地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鲁迅曾说过:“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求其易懂,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完美地表达原文的思想与风格,译者不得任意增删,歪曲原文的内容,译文的语言又要通顺流畅,符合规范的表达方式,避免逐字死译、生硬晦涩的现象。这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各种民族语言的产生与演变,都受到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逐渐形成各自的  相似文献   

2.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翻译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中蕴含的翻译伦理一直被国内翻译界忽视.卞之琳提出“信”是为了破除“信达雅”对译者的桎梏以及强调译文需要对原作忠实;提出“译”的目的是破除“直译”“意译”的无谓争论和批判译界为追求译文的美感而对原文内容不忠的不当译风;提出“似”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无法做到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另一方面是因为译文必须满足译入语文化规范的要求.“信”和“译”折射的都是翻译的再现伦理,“似”折射的是翻译的规范伦理,“以似致信”是卞之琳融合2种翻译伦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时,将英汉语言进行对比,既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又要使译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要做到忠实通顺,必须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加以恰切的表达,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信”指忠实原文 ,是翻译的基础 ;“达”指通顺明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雅”指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译著的文采。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译作充分体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Transferred Epithet与“移就”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典型例句对英语修辞格TransferredEpithe;与汉语修辞格“移就”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两者属于不同语言中相互对应的修辞格.在翻译中,两者的互译不可随意无度,亦不可机械死译,而应遵循“既忠实原作内容,又符合译文规范.既保留原作语言风格,又照顾到译文表达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英译汉训练中,加强英文单词的辨析和理解,提高英语语法的分析能力是表达原作内容的基础;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掌握常用翻译技巧,提高汉语水平能使译文忠实通顺.  相似文献   

8.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9.
所谓译文的可读性(readability),是指译文的是否通顺可读。这是对一切笔译作品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要要求。一般说来,好的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要文从字顺,明白晓畅,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最佳的可读性。 当然,译文的可读性是要同原文的文体、风格大体一致的。如果原文的语言比较粗俗,翻译时就不可刻意求推;如果原文的作者出于需要,有意安排些文理欠通甚至完全不合文法的句子(此种情况常见于文学作品中),译者就不该置之不顾而片面地追求“流利”、“顺畅”,因而违背原作者的用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量例证阐述了日文原文和中文译文中都像书法作品—样有“气”,理解好了原文的语法上的修饰关系 ,就理好了原文的“气”,表达的中文通顺达意 ,也就理好了译文的“气”。理好“气”既和日语的理解水平有关 ,也和中文的水平有关 ;使用中文中的虚词才能将译文译得准确无误 ,译文的“气”才能理顺  相似文献   

12.
西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对立统一陆云酉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西化是尽量移植原语的表达方式,力求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保持“原作的丰姿”;而归化却灵活运用译人语的表达方法,旨在使译文地道、生动,曲尽其意。从译文的局部来看,西化与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悲剧》汉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时存在的一些欠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美方面,文章分析了翻译中由于一词多义的陷阱和由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译文中的误译现象;在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美方面,文章列举了译文中四字词误用及其欧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黑奴吁天录》中采用变译法主要由译者和读者两个因素决定,林纾通过采用阐译、缩译和改译三种变译,保持了译文信息的忠实、美学的忠实、语用功能的忠实和效果的忠实.变译的运用使译文创造性地忠实于原文,实现了忠诚原则与跨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5.
谈文学翻译的过程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研究类和欣赏类的翻译都以"信"为标准,内容上忠实原作,但前者要求译文在表层结构上也与原文相同或对等,后者则要求译文的表层结构易于为读者所理解或者在译者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生动有力,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一、翻译的标准100多年来,严复提出的译事楷模:“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曾是翻译标准的典范,也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如今,“信、达、雅”的含义得到了科学的分析,不断改进和发展。今天,翻译界对“信、达、雅”的标准作出新的解释:“信”就是忠实原文;“达”即译文通顺晓畅快;“雅”即译文保持原作风格。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三个译本分别为: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健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200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王林、史丽娜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孙予的译本(以…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语篇在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译文的通顺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语篇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以及语篇与译文的通顺等两个方面对语篇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从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这“译事三难”以来,人们一直讨论着翻译标准(或称原则)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但要求译文准确、忠实则是共同的意见,所以近来“准确、通顺”的提法得到较多人的赞同。“通顺”二字不会引起争论,但对什么是“准确”,又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和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所谓准确,就是译文不应有理解、表达和知识性的错误。正确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正确理解无非包括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语法方面不必赘述,我要谈的主要是理解词义的问题。词往往是多义的,译者必须在各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