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乡村发展缓慢,且二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原有的城乡关系也急速发生变化。"以城市为中心、以乡村为从属"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间的交流逐渐加快,乡村人口开始向城市集中,大中型中心市场在城市形成并成为近代东北地区城乡交流的中心。而促使近代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动因更值得我们深入探析,以期对近代东北社会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型关系。乡村在以农业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乡村的变迁。高阳织布业依靠天津提供的技术和棉纱,实现了“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依靠天津提供的市场与金融服务构建起产销体系,而得以兴盛和发展。这表明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以及城乡间产业结构的重塑是乡村工业变迁的动力所在。从城乡关系变动的角度思考近代乡村工业的变迁,探索其内在逻辑,对当今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江南市镇原生型城市化及其近代际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已经出现了城市化发展趋势。这种城市化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在业、手工业基础之上,在大中城市市场带动下萌生起来的。市镇与大中城市以及乡村家庭化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联系和关系。江南发达的水运系统维持和加强着这种联系。这是一种自然演进的原生型城市化。以近代工商业为龙头的近代城市化模式和这种原生型城市化的结合,离散了旧有的城镇乡村之联系。所的城市化模式既使一些城镇迅速发展,又造成城市结构失衡,城乡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社会同题,是一种二元结构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并不是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兴起而出现的社会变革现象,而是都市文明发展演变的伴生物,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化是从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两个层面展开的。在发展形态方面,经历了汉唐时期的"内聚型"城市化、宋元时期的"城乡并举型"城市化、明清时期的"市镇主导型"城市化和近代"城市主导型"城市化的演进过程,从中呈现出城、镇二元的城市化结构和城乡分离的城市化道路。就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而言,关键在于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文明的调整和社会改造三个方面。尤其是农村社会的改造,更是中国城市化最为独特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城乡教育因急速变迁而产生了痛楚。在打破传统中国“无差别统一的城乡良性循环”,推进近代“新式教育”以来,城市剥削和压迫乡村的城乡关系就决定了中国教育一步步地失去乡村,失去了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和乡村价值。21世纪以来的“办学城镇化”更进一步在空间上和地理位置上使得中国教育失去乡村。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不断地接受逐步失去“乡村”的事实,中国乡村也在外部压力下被迫应对“新式教育”以及“办学城镇化”的诸多调整,最终促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中国乡村教育之现实:如果说乡村有教育,也是城市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城乡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工农、脑体差别的社会。从当代世界的发展来看,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表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一部乡村城市化的历史。我国是一个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的“三农”国家,正确认识和发展城乡关系,事关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真正重视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城乡关系表现为一种剥削、压迫的对立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消除城市对乡村压迫、剥削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城乡联系不断加强,矛盾也随之加剧.城市攫取着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却对农村的助推乏力.到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失衡,一边是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广大乡村.乡村在与城市的产品交易中地位下降,租税负担沉重,资金、青壮劳动力、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社会话语权渐失,乡村处于弱势地位,在江苏地区表现明显.这成为当时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紧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起点,城市化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评价城市化的成效要放在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来考虑.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机制,使之既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与中国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相适应.城市化并非是让城市取代农村,并非让农民都变成城市居民,而是要让城市吸取农村的优势.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再造的有机统一,城市化要与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所言近代指1860年代至1940年代,市镇指介于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性实体。近代市镇研究虽然开启于清末民初,但迄今为止专精研究仍不多见。近代市镇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近代中国复杂面相尤其是农村问题的了解,加深人们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认识,亦有助于人们摆脱宏大叙事的思维定势,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等问题。就现实层面而言,近代市镇研究对于当代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亦有借鉴作用。作为一项有待拓展的研究课题,近代市镇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尚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需要学界同仁从理性思维角度予以审视,这对于相关研究的持续和深入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源自地理环境的不同,还源自二元体制的长期分割.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研究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学者们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我国城乡互动发展就是颇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 ,冀东城乡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在传统与现代性间不可逆转的变化 ,呈现出神人合一、实用心态、多神崇拜、信仰式微等若干基本特征。冀东城乡在各个方面与华北诸省具有地理、文化等诸方面的密切关联 ,因此冀东城乡民间信仰上所表现出的变化与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变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创意农业是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它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和可持续发展性。创意农业通过农业多样化路径,演化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种产业形态,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整合上下产业链,满足社会需求升级,从而创造大量与农业相关的非农职业,吸收农业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意农业的经济绩效在于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率,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5.
董良保 《东方论坛》2004,(6):114-120
19世纪末叶青岛城市兴起并获得迅速发展.随着与内地联系的不断加强,青岛城市发展对近代山东的城乡关系、城镇格局及内地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小城镇建设问题将成为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本文通过对我国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的阐述,讨论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所面对的问题,思考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开发和利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负面效应严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及金融供给短缺,致使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因此,通过分析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明确发展方向,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口市政自清朝末期开始近代化进程,民国初期官办市政不振而民间市政参与的自由度大增,1927年后汉口市政发展步入黄金时代,沦陷时期元气大伤,至抗战胜利后始终难以复原。与此相应,汉口的城市形象屡有变化:从颇具国际影响的商业大都会,到令人迷恋的"完全市场",进而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尔后则沦为被人诅咒的"行尸"与"地狱",最终定影于破落失意的坏都市。近代汉口市政发展与城市形象的变化说明:政府市政作为与否与市政发展的良莠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且政府愈是强势,市政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影响愈大;在严重受制于战争时,市政发展状态对城市形象塑造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此外,民间市政参与的自由度、市政管理思想的开放与否,也影响了城市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中唐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关系由原来以对抗性为主转化为依存性、对抗性并存,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给生产关系带来的变革。文章对这一状况及其复杂多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呆板,缺乏内容,相互之间的照抄照搬情况严重,设计成果雷同感太强,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以及诠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的领域甚广,可以供如今的设计工作者去整理挖掘,并将它们注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以彰显城市形象的文化特色。佛教禅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元素。从禅学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理念,能够为现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