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的总体发展上看是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到近现代的班级教学制 ,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的 :对班级教学制应有地位的研究 ;对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研究 ;对师生组合方式的研究 ;对时空组合方式的研究以及中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班级"作为组织单位,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发生了变化.班级源于欧洲的"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班级"制度.现代大学的发展,给"班级"这一词汇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级"的概念也随之宽泛化,其社会性功能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各派政治势力为了自身的发展,无不注意辅之以相应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成为晚清新式学校所由勃兴的契机。新式学堂采用西法西书教学,改单个教学制为班级教学制,改四书五经类教材为使用西学教科书。晚清教科书编辑事业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对现代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信息化教学创新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娱教"便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基于"娱教"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容有:"娱教"的教育性是信息化教学的立足点;"娱教"的娱乐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点:"娱教"的艺术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点;"娱教"的系统性是信息化教学的控制点;"娱教"的科学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保障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教育学》在论及中国古代授课形式时,几乎都沿袭着这样的说法:“中国古代只有个别授课形式,近代才开始采用西方传入的班级授课制度。”远者如195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我国过去很早的时期内,教学工作也是采用个别授课的形式的。……直到清末,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班级上课制度才在国内逐步推行,为各级学校所广泛采用。”近者如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班级上课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过去,我国私塾教学,就是个别教学的典型。在欧洲,中世纪的学校教学,也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是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的同文馆开始的。”这种“中国古代个别教学说”是值得重新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应用于"检测技术"的实际教学中,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破除以往老师以自我中心、我教你学的灌输模式,促使学生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得到自我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探讨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集中彰显了"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之间的互动逻辑,从三个方面形成了深厚的互动根基: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领导根基,人民立场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群众根基,改革开放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实践根基。"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互动推进作用,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向好发展与国家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创新"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互动路径,需要以"中国之治"为基础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以"中国之制"健全"中国之治"急需的制度,化"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为"中国之治"的效能,建构"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整体进阶。  相似文献   

8.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而"乐学"的关键在教师的"善教".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善教"的条件是:精心备课,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乐学"点;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运用灵活教法,设计巧妙提问;教书与育人并举.  相似文献   

9.
1903年中国教育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中确定了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机构更名为幼儿园。透过幼儿教育机构的几次更迭,以探析中国幼教百年发展之轨迹。  相似文献   

10.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评人论学,还是品诗论文,<四库全书总目>素有简明扼要、持论公允之称.但对于宋代诗歌批评,喜用"元祐"做褒义评价.这种积极评价与文学史上的宋诗批评无直接联系,而是四库馆臣从政治偏向上做出的正向判断.这是由于元祐党人在北宋末年遭到残酷打击后,南宋以来"最爱元祐"的政治倾向影响所至.这对晚清同光体诗人标榜"元祐"为诗歌鼎盛的"三元"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其实,"元祐"并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今人沿袭这种说法,是值得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等数学分级分类教学中B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采用教辅结合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期末成绩对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在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别琴英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琴英语”是华人在早期中外贸易交往的实践中逐步发明的中英混杂语言。由于晚清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别琴英语”由“广州英语”发展到“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虽是一种很不规范的英语,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当今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与学的形上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业乃是教学,然而这种模糊的认识导致人们对“教”的遗忘,即缺乏对“教”之本质的反思。就作为“教”之本质意义上的“传道”与“反思”的层面而言,“教”是不能进行的,我们只能“无限”的切近,对教之本质的切近须靠“点拨”和“熏陶”。目前而言,以追求“高效”、“实用”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恰恰使得我们忽视乃至遗忘了“教”之本质。  相似文献   

17.
潘之恒的<亘史>是凌濛初白话小说集"两拍"的主要蓝本之一.明天启七年(1626)冬,凌濛初因参与选评<鸾啸小品>而接触了潘之恒的全部遗稿,获得<亘史>原本已有但汇刻时未曾缀入的"谭部"与已曾刊行的"侠部"、"艳部"及"外篇"中的部分篇目,并于该年冬以其为基础编成白话小说,收入<拍案惊奇>;数年后,又利用余下的资料编成部分作品,收入<二刻拍案惊奇>.在现存世刊刻最早而卷帙不及原书十分之一的明天启六年鸾啸轩汇刻本<亘史>中,我们仍能发现一些作品被"两拍"用作蓝本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9.
导致“五四”新文学运动诞生、成功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互动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文章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外国文学和国语的历史、对文学本质认识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之互动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20.
“钧台”在我国文明历史初期是祭天的台坛 ,因其对应着上帝居住的中央之天———钧天而得名 ,它在今山西省襄汾崇山一带。过去有学者主张的钧台是夏代监狱且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夏启有钧台之享” ,这是夏代初年夏启主持举行的一次重大祭天活动 ,参与助祭的是各地的方国首领 ,因而“钧台之享”也是一次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天下共主的地位 ,奠定了夏王朝的统治基础 ,是我国文明时代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