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韩德强 《文史哲》2008,(3):162-166
以尊严享有主体的普遍程度和平等状况为标准,可将人的尊严分为秩序性尊严与普遍性尊严两种形态。其中,秩序性尊严是指人基于特定的社会秩序或规则以及特定的人身属性或伦理禁忌而具有的一种不可冒犯、不可侵越的社会地位、群体权威或生活状态,主要包括社会等级关系、精神品性差异、社会生存秩序等内容。不平等社会关系具有的等级秩序性和主体类别性构成了秩序性尊严的主要特性。实现不平等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思想到现代性意识的转变过程包含着个人自我确证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在世"到"创世"的变化."在世"揭示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基本结构,它把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基本的要求,在"在世"观念中,世界保留着不为人类语言与心智所能穿透的幽玄本性,拒绝了将人提升为世界的"主体"的虚妄要求.而"创世"则意味着现代立法主体的自我确定中所包蕴着的创造的价值取向或现代性态度,在此中,生产与创造被理解为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礼乐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主要特色为强调礼乐教化与凸显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而汉魏经学家和魏晋玄学家大多通过征引、阐发、注解《论语》文本,分别从各自的儒道经传诠释立场出发,结合汉晋之际的社会政治现实,对孔子礼乐观中内在的意蕴进行了多方位拓展,前者重点肯定和阐发了孔子礼乐观中社会政治层面的礼乐教化思想;后者以道释儒,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及因顺人自然本性上的伦理情感,才是礼乐的本源与根据。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而且发展是核心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是核心问题,尤以经济的发展又必然要求人的发展。因此,面对ZI世纪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人的发展问题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就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有个和平环境,而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人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和谐环境。因此,充分认识事物的和谐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和谐是一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是揭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其还处于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5.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存在者并由此提供出了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维度,指出了人生的意义是追求人与超验世界的合一。凡人把人定义为肉体的存在者或局限于肉体欲望的存在者,凡人沉湎于感官知见、感官欲望,因而就有启蒙、教化对于凡人的拯救。现代西方哲学从不同的方面解构了理性主义哲学家的理性形而上学,阐明了被人们遗忘了的生活世界,从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在世结构,但与此同时,人也成了在世的匆匆过客!  相似文献   

6.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华友根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世32年,时间虽短,但对西汉一代礼乐、正朔、服色、官名等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礼学观对于西汉一代的礼乐建设关系重大,在中国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贾谊为礼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关于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也都有比较完善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9.
陈在碧 《学术论坛》2005,(10):52-54
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性是各种政治文明的内在本质与灵魂,是目标层面上的共性。政治文明的秩序性既由人的社会本性所决定,又优于其他特征、蕴含着其他特征,因而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永恒主题。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注意遵循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本质,并把它贯彻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之中,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兰州学刊》2014,(7):54-58
礼乐文化是周代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教化手段,它虽不是艺术,但文质彬彬的行为方式、优雅的礼乐、精美的礼器等,却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诗性精神。礼乐文化是典型的贵族文化,它需要平和、安定的社会条件和具有身份地位的贵族才能得到实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地位的衰微,以及列国之间竞争的激化,礼乐文化趋于衰微。孔子作为没落的贵族努力恢复礼乐文化,但是他出身贫寒,又生不逢时,在困顿的生存境遇中,只是发展了礼乐文化中的和谐、孝悌观念,但却无力推进礼乐文化的诗性特征,在孔子维护礼乐文化的过程中,礼乐文化所特有的诗意心态消失了,音乐从礼乐变为抚慰心灵的个体情感音乐,礼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发生了分离,从而使礼乐文化的艺术精神在保护中进一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观念是现象学自身理论发展与传统西方哲学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本质直观"和"意义构成"回应传统西方哲学的困境;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生存"指引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真问题,这种回应和追问是对生存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关怀。道家哲学是面向"生活"的哲学,其主旨在于探寻生活境遇的几微,回归生命的自然朴真。因而在探究生活世界及生存境遇问题上,现象学思维与道家哲学有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特质所在.这个命题中各个字眼的含义多样性决定了天人合一命题意涵的丰富性.从生存论视域来看,天人合一无疑揭示了人与自身生存世界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而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关键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在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生存的基本价值信仰而非单纯把"天"视为功利性索求对象,才可能实现人类生存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王德军 《兰州学刊》2007,18(7):13-16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事物的一切属性.存在是人作为自然物质最具普遍性的在世方式,表现为自然界盲目的运动;生存是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动物)在世方式,表现为人的本能的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生活是人作为人(劳动实践、社会关系、理性、意志、神性、文化等)的在世方式,表现为有意识的功利性目的活动和超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存在生存都是人在世的基础前提和手段,生活才是人在世的目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观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地位的不同理解。由传统发展观中体现的人类主体性地位绝对化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在我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对人与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这三方面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待物"、"待人"、"待己",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伟 《北方论丛》2020,(2):61-68
魏晋既是中国思想史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段,也是传统礼乐观念的重要调试期。玄学作为礼乐变革的背景,它很好地应对了轴心时代以来儒、道两家在言与意、有与无等问题上的分歧,并进行了哲学性弥合。玄学家对"有"的肯定,为儒家礼乐(广义)信仰的延续、"礼乐"(狭义)内涵的升华提供了空间。就前者而言,尽管何晏、王弼、郭象等人思想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对"礼乐形态"的肯定;就后者而言,玄学家通过以自然内涵置换道德内涵的方式,赋予狭义"礼乐"新意,使其获得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合法性,并实现了与时代雅乐建设实践的互通。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世界只可能展现在审美情感当中,审美情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必然的和谐一致。在审美情感中,我们让事物自由地成为其自身,而不是将其纳入我们的功利目的。审美情感让我们超出自身的日常生存,从而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与物和谐共处的世界当中。  相似文献   

18.
自汉代以来 ,“礼坏乐崩”一直作为对春秋战国的经典描述 ,事实上 ,就春秋时期而言 ,西周传统的礼乐虽然在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原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乐规定被改造或僭越 ,但同时西周礼乐的社会功能并没有随周王室的衰落而减弱 ,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更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传统与时代、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2022,(4):146-155+209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了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第一,首次提出中国古代礼乐传统是“乐育”,并与宗教禁欲主义教育传统相比,彰显其中家美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利用古代礼乐及礼乐思想中的兴发或正在进行时之时态,以“流”表达、维护审美生活教化的原发状态。第三,把古代礼乐中的家美感与兴发—审美时态融合起来,运用于其独创的宇宙美育与性美育,尤其突出美育活动身心整一的愉悦感;以性美育为家美感提供始基,男女性度合宜,以家美感辐射宇宙美育,形成新礼乐制度的天下模式。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天道贯通观——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 《兰州学刊》2005,(5):78-80
儒家的根本精神在于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精神为本质,以各安其位,各正性命为表现,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统一起来.在儒家的基本经典中这种理想都有表现,不过隐显和侧重不同.天道贯通,是指宇宙自然之道,社会人伦之道,个人修养之道的统一."礼"是维持和谐社会的工具.具有较强的伦理性,这与现代社会以法律和民主来建立和维系的和谐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