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深入解读,需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语境探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讨论的逻辑就应是先弄清马克思讨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史前提,研究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三形态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为了寻求人类自身的解放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整体考察,从人的依赖关系的演变为线索,揭示了人类的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上重新梳理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马克思的思维路径,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个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什么是个体,个体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个体中深藏着什么样的人的本质,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是什么,个体与类是什么关系,个体与集体是什么关系,这些看起来我们已经弄明白的问题,在我们不断审视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新的理解。我们在理解马克思时,应该从马克思的原始本意出发,去理解它的含义,从他的终极目标出发,去体察他的精神,这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最富生机的生长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在庆祝建党 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的 ,对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5.
胡敏中 《学术研究》2002,42(3):13-16
创新主体是从事创新活动并能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主体虽然也是具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有个体的生物学特性,但从本质上说,创新主体能突破有限的个体存在,而获得类的特性,这种类特性是创新主体的全面本质的显现,也是创新主体全面发展的体现。创新主体真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他们真正组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即真正组合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整个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综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个体的发展始终处于目的和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要是从"类"的发生、"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等三个方面来强调个体发展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人及其全面发展问题思考的二重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和福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读解,给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思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的解放”的内涵,及其个体与类能力发展的逻辑、马克思历史理论本身的逻辑和现实人的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检讨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有助于坚定确立“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9.
“群众”是唯物史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阐明“群众”概念的具体所指,导致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的相关文献阐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层的分析方法,分别在个体意义、普遍意义和革命动力意义上对“群众”概念的不同指向进行了具体性澄清,与之相对应,就分别赋予“群众”概念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数众多的群众”以及“真正革命的阶级”三种不同的实体形态,既有力地驳斥了旧哲学思想谱系对“群众”概念的歪曲认识,又丰富和发展了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杰 《理论界》2023,(8):15-2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是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本前提、内涵、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即“现实的人”取代“自然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取代“类”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宗教异化”,并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新时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思维方式是高清海教授思考“类哲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清海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以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揭示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破除以往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建立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存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路实际上揭示了“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一个新的哲学视野重新思考马克思,发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代价值;而我们只有从现代哲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13.
研讨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应关注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马克思倾其一生经历,致力于探索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特别的层面、视角表达了人、人类解放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关系的不懈探索精神。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竞争压力、经济发展等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解读、理解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关理论,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宫敏燕  任芳莹 《南方论刊》2008,42(1):68-68,64
在马克思以前,人们已经从不同的侧面提出并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颇,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本文用综合的思维从三个角度试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清海教授用“族群本位”、“个人本位”和“类本位”来界说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错误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的曲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确立“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去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的。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全球性重大社去问题也不是靠树立“类水位”、“类存在”观念,而是必须消灭产生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祸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于英霞 《理论界》2007,(5):168-169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为我们正确分析人的类自由与个体自由的矛盾与统一提供了重要启示。人类自由发展经历了一个个体自由发展与类自由发展不断背离而又不断走向统一的过程,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何良安 《江淮论坛》2007,1(1):46-50
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概念的意蕴,可以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不但指认了人的社会性,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和永恒道德原则的观念: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使他对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统一,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伦理学的目的,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要研究哲学理解的个性? 心理学的个性通常是指: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因此正常人都是有个性的。但马克思却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这里的“个性”只能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即“个体主体性”(下文将对这概念另作具体阐发)。按照这种理解,马克思的话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以榨  相似文献   

20.
汪帮琼 《理论界》2004,(6):112-113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学术界着重于把它作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来理解,而对其经验根据鲜有说明。本文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放到他对现实财富的经验说明中加以理解,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仅是指向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不只是具有消极的批判意义。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在人的现实的历史性经验活动中。从根本上来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未来社会的人的经验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