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撂荒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农户非农化带来的农地撂荒问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来解决.确权颁证增强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在农地流转便利、流转收益较大的情况下会促进农地流转,进而减少农地撂荒.采用四川省9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县区市4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Probit(ESP)模型的分析表明:已确权颁证农户的农地撂荒概率显著低于未确权颁证农户,土地确权颁证能够有效抑制农地撂荒;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区位差异,确权颁证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依次递减;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时间效应,越早确权颁证的农户农地撂荒的概率越低.各地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但不能为"颁证"而"确权",要与"三权分置"改革相配合,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还应克服农业生产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降低农地经营成本,扩大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政策认知、确权方式与土地确权的农户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的政策评价是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维度,有必要从农户满意度的视角分析土地确权政策实施的效果.利用对苏、鲁、赣、皖四省农户的591份调研问卷,基于农户满意度视角,考察农户的政策认知和地方政府的确权方式对土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发现:农户对土地确权政策了解程度和工作参与程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满意度,而确权方式由于本身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农户满意度无显著相关性;平原地区的农户和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户对土地确权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较高,而家庭人口数较多的农户满意度较低.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户参与等方式提高土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采用何种确权方式既要尊重农户真实意愿,又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规范土地确权行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了当前土地确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论证了土地确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如何规范土地确权行为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新的构想 ,为土地确权能合法有据地进行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做好农地确权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政策衔接,既有利于维护前期农地确权成果,也有利于化解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间的农地矛盾和纠纷。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方式选择上,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都有较为强烈的调整诉求,且适当调整的农地延包方式占据主流意愿。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诉求的内在逻辑不同,农户群体归因于无地和少地人口对获得农地的诉求以及解决家庭层面土地细碎化问题的诉求,基层干部群体的诉求缘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化解土地纠纷的考虑。做好农地确权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政策衔接,要立足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的诉求,在坚持维护好农民利益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大方向的前提下,开展多层次的衔接试点,做好衔接的前期准备工作;构建“有地分地、无地赋权”的利益调整机制,保障无地少地农户合理权益;合理发挥集体所有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小田变大田”和功能分区改革。  相似文献   

6.
叶盛楠 《理论界》2010,(5):163-165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内蒙古L县李村弃耕外出务工农民陆续返乡,要求重新承包土地。但因人地矛盾突出,利益冲突严重,使得外出务工人员与在村种地村民形成严重对抗,纠纷不断。笔者对李村土地纠纷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纠纷的解决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李村土地纠纷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法律、法规应当协调一致,客观地反映农村的社会现实;建立健全土地纠纷调解机制;完善信访机制,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广大农村目前进行的土地产权确认工作,并不是“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更无力解决现阶段农村集体土地存在的根本问题。对农村土地进行确认、确定的一系列权利,不是赋予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的新权利,其无力解决农村集体土地原来就存在的侵权、流转难等问题。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实际上存在缺位问题,所以只发一个权属证书,对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体来说,毫无实际意义可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仅仅是对原来法律允许的流转方式起推动作用,却无力解决阻碍现代农村规模化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即现阶段法律禁止家庭耕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土地如何使用,如何管理,即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土地制度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承担了经营国有土地的职能,结果,政府随意圈占农村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系列弊端日益突显。改革征地制度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度最高、寄予期望最大的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既高度重视各领域的突出现象、问题,更注重探究产生问题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既治标又治本的解决办法。这个方案中关于"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改革一旦实施,就意味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因此,我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在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依然艰巨的大背景下 ,我国南方许多省市的农村却悄然出现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 ,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使土地撂荒现象大面积蔓延。这一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就业、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影响复杂而深刻。其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报酬均存在巨大“势差”。由于农业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农村始终是我国 1 3亿人口不能放弃的生存空间 ,为此笔者建议 :一要真正重视农业生产 ;二要深化农业内部改革 ;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内容,提出了土地确权的操作路线和具体确权方案,并对土地登记的效力和机构统一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王璇  徐彬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20-122
正一、农村因地而生的冲突现象及演化机理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成本不断下降,土地的"含金量"(即因地而生的权利)上涨,农民逐渐看到了土地的"资本"和"权利"属性及土地巨大的升值空间,因而十分珍惜手中的土地。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地成为农户、乡镇政府、土地需求者多方争夺的对象,因此而引发的冲突不断。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忽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不规范的操作成为引发冲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许多地区出现承包土地弃耕、中断承包合同等现象 ,这固然与土地承载成本过高密切相关 ,但是与承包土地财产性质不确定、农民的承包土地的财产权难以实现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土地成了农民的财产 ,农民必然会想方设法搞好经营。农村家庭承包土地财产持续动力。当前承包土地财产权由于各种制度障碍而难以实现 ,为确保农民承包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根本是产权问题.马克思对土地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关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权能、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土地产权商品化等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条件的,但有些思想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土地还承担着农民社会保障的功能.随着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一是土地的保障功能与生产要素功能的矛盾;二是发挥土地保障功能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矛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替代农民对土地的保障依赖是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确保土地流转,加强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最大特色就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稳定承包权,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独立出来使之放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然而,放活农地经营权,涉及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权利关系、土地经营权是否可以抵押、土地流转方式对抵押的影响、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抵押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法律和实践操作难题,只有采取有力措施破解这些难题,才能推进"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浅议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东 《理论界》2010,(12):44-48
土地出让金是否可以并入物业税征收、如何协调物业税和土地出让金改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国土地出让金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土地出让金的概念性质和理论基础、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现状以及我国的土地出让金是否可以并入物业税征收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我国应在保持现有土地出让金的基础上,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征收,综合利用市场和税收手段调控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土地、宗教以及政治统治政策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提出了"废除国教法案"土地法案"以及"大学教育法案",促成了第三个"自治法案"的通过,为20世纪20年代实施爱尔兰南部自治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8.
边远地区土地撂荒与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增加,在部分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边远山区,大面积土地撂荒的现象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对土地使用权主体地位的要求和农村经济走向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承包地协议流转是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利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存在流转土地的用途被私自变更、发包方同意形式化、约定流转期限超出法定承包期、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等问题。为了既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又规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应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发包方同意的制度设计,由政府部门制定和发布统一文本的承包地流转合同,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20.
赵美英 《理论界》2005,(2):169-17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措施有很多,但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笔者提出了"灵活承包制"改革,认为其是比较适合于现实的改革措施.本文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出发,介绍了"灵活承包制",并对其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