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出农村发展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开始分析,全面讨论了"统分结合"中的集体经济及农民生存状况;对土地"确权"意图及"确权"的完整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以往传统的土地流转实践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确权土地向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最后针对传统的思想解放的理解,提出了新的思想解放概念,并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界定为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内容,提出了土地确权的操作路线和具体确权方案,并对土地登记的效力和机构统一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政策认知、确权方式与土地确权的农户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的政策评价是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维度,有必要从农户满意度的视角分析土地确权政策实施的效果.利用对苏、鲁、赣、皖四省农户的591份调研问卷,基于农户满意度视角,考察农户的政策认知和地方政府的确权方式对土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分析发现:农户对土地确权政策了解程度和工作参与程度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满意度,而确权方式由于本身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农户满意度无显著相关性;平原地区的农户和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户对土地确权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较高,而家庭人口数较多的农户满意度较低.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户参与等方式提高土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采用何种确权方式既要尊重农户真实意愿,又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地撂荒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农户非农化带来的农地撂荒问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来解决.确权颁证增强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和排他性,在农地流转便利、流转收益较大的情况下会促进农地流转,进而减少农地撂荒.采用四川省9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县区市4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Probit(ESP)模型的分析表明:已确权颁证农户的农地撂荒概率显著低于未确权颁证农户,土地确权颁证能够有效抑制农地撂荒;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区位差异,确权颁证对农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在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依次递减;土地确权颁证减少农地撂荒具有时间效应,越早确权颁证的农户农地撂荒的概率越低.各地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但不能为"颁证"而"确权",要与"三权分置"改革相配合,切实保障农户土地权益,有效促进农地流转;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还应克服农业生产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降低农地经营成本,扩大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在我国长期存在;我国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可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或确权确股等多种方式;土地承包期限可以延长;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民土地权利;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流转;推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对皖北地区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亳州市土地确权工作对解决皖北地区三农问题的经验进行梳理.提出皖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策略.如农业问题方面:抓住契机,发展家庭农场.农村问题方面:借助土地确权成果科学的进行新农村规划;农民问题方面:借助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农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但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因此,改革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基于此,从土地确权、创新集体土地产权实现形式、培育经营主体等方面论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以期有助于扫除阻碍三产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土地改革的纲领,使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并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的挑战;集体土地入股经营的挑战;农村土地确权的挑战;完善宅基地制度的挑战;公益性土地和非公益性土地界定的挑战。应对挑战,要认真学习《决定》精神,领会其实质;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严格程序、搞好试点;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武剑 《兰州学刊》2008,(4):72-75
文章对现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非洲、拉美、亚洲和东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政策进行分析。土地改革在这些国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针对土地过度集中问题而实施的重新分配和土地权利的确权及登记。土地登记是西方捐助国、国际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所推崇的土地改革方法。文章对土地登记和确权的三个核心概念——地权的安全性、赋权和习惯法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当事人原本可以同时提出给付请求却坚持仅提出确权请求的,法院理应以确权请求缺乏诉的利益为由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而仲裁机构则应当继续审理确权案件.以请求权或形成权为确认对象的确权判决与确权裁决不存在讨论其可执行性问题之必要,但以财产所有权等支配权为确认对象的确权判决与确权裁决则在实践中可能被直接充当执行名义.当事人经法院释明或仲裁机构提示追加给付请求但仍坚持仅提出确权请求,或者当事人虽提出给付请求但法院或仲裁机构仅支持其确权请求的,以财产权属关系为确认对象的确权判决与确权裁决同样不存在讨论其可执行性问题之必要.在实践中,有的法院坚持确权判决与确权裁决不具有可执行性并释明当事人另案获得执行名义,有的法院以当事人真实诉讼意图、现实生活中确有必要等为由强行将确权判决、确权裁决解释为给付判决、给付裁决,甚至还有的法院创造出"具有给付内容的确认判决"等奇葩概念.实际上,确权判决与确权裁决仅意味着一方当事人在实体法上享有物上请求权,而没有涉及该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等情形,故不宜直接充当执行名义.在立法论上,宜参照实现担保物权的特别程序,允许当事人以确权判决或确权裁决为依据申请法院对被申请人不提出实质异议的给付请求径行作出许可执行裁定,被申请人提出并非显而易见不足以成立的抗辩事由的,则应当通过争讼程序或仲裁程序对抗辩事由进行实体审理.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新的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僵化和不科学。现行我国几种主流土地流转模式,多数只适用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普遍推广具有局限性。需要在有效推动乡村治理优化的视域下定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方向,在保留土地权利集体所有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性的土地确权,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永久化,确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自由流转制度。具体包括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详细的城乡建设规划,实行全面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辅推改革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地下车库有独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还是与地上建筑物享有同一建设用地使用权? 国土资源部<关于地下建筑物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复函>[2000]171号文件明确规定:"①凡是与地上建筑物连为一体的地下建筑物,其土地权利可以确定为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3.
做好农地确权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政策衔接,既有利于维护前期农地确权成果,也有利于化解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间的农地矛盾和纠纷。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方式选择上,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都有较为强烈的调整诉求,且适当调整的农地延包方式占据主流意愿。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诉求的内在逻辑不同,农户群体归因于无地和少地人口对获得农地的诉求以及解决家庭层面土地细碎化问题的诉求,基层干部群体的诉求缘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化解土地纠纷的考虑。做好农地确权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的政策衔接,要立足农户和基层干部群体的诉求,在坚持维护好农民利益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大方向的前提下,开展多层次的衔接试点,做好衔接的前期准备工作;构建“有地分地、无地赋权”的利益调整机制,保障无地少地农户合理权益;合理发挥集体所有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小田变大田”和功能分区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耕地弃耕、薄耕、撂荒、流失和缺乏长期性投入,农民掠夺性经营土地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土地被撂荒、弃耕与专业化农业企业、种粮能手难以稳定取得足够的土地生产要素并存,造成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危害着我国粮食安全.种种现象表明,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土地"确权"——确定土地的产权归属.  相似文献   

15.
30多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对于保护农民权益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制度缺陷、保障不力、服务缺位、意识不强等原因,土地流转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今后,需要增强新常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完善现有土地流转政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土地流出农民转移转业、加强土地流转监督管理等,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权益、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6.
承包地协议流转是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利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存在流转土地的用途被私自变更、发包方同意形式化、约定流转期限超出法定承包期、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等问题。为了既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又规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应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发包方同意的制度设计,由政府部门制定和发布统一文本的承包地流转合同,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土地权属争议不同于其他涉地纠纷,依法由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在范围、主体、性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必须与土地登记、土地确权和行政调解等相区别.在实际调处中,应遵循现有利益保护、从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和行政处理先行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使稳定农地承包关系,发展规模化经营,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农地承包经营流转权的前提、主体、形式、融资和保障措施方面,提出进行农地的确权、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创新农地流转形式、完善农村社保机制、盘活农地融资方式等措施,从而促进农地集约化发展,建立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农地流转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关系,农地流转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符合广大农民的利益要求.要进一步搞好承包土地“确权”工作,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户籍管理改革结合起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强化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监管.  相似文献   

20.
农地再延包三十年政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先根据人地关系的变化进行土地调整,还是自动顺延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阻断了农户在承包期内调整农地的机会,同时推高了农户二轮承包到期后调整土地的愿望和预期,正如过去几年推行的农地确权因与农户的调地意愿有距离而在不少地方遭受冷遇那样.那么,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做好政策衔接.当然在政策衔接中,我们更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他们的主体地位,并为地方的因地制宜和创新尝试留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