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52篇
  免费   139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管理学   1611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37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663篇
丛书文集   3198篇
理论方法论   3499篇
综合类   18116篇
社会学   4994篇
统计学   96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716篇
  2019年   781篇
  2018年   846篇
  2017年   968篇
  2016年   981篇
  2015年   987篇
  2014年   1778篇
  2013年   3372篇
  2012年   2063篇
  2011年   1996篇
  2010年   1545篇
  2009年   1697篇
  2008年   1772篇
  2007年   2143篇
  2006年   2130篇
  2005年   1753篇
  2004年   1564篇
  2003年   1614篇
  2002年   1186篇
  2001年   1015篇
  2000年   568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探索,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 这一反贫困实践案例显示,贫困者的生计发展嵌入在其家庭及社区的关系性脉络中,依托于残疾人互助合作社的社区融合介入,有助于残疾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提升残疾人生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本地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反贫困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发展促进了多主体合作参与的贫困治理,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analyses gendered mobilities in Bishkek in the spac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 of public transport: the minibus, or ‘marshrutka’. As the means by which women often access various important sites of daily life, the marshrutka itself is a site of negotiation and interaction. Utilizing theories of mobility and empirical data, we argue that marshrutkas are spaces that can give rise to two dichotomous conditions: positive marshrutka experiences may increase the social mobility of female passengers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 social empowerment and influence, while negative ones can provide the grounds for social exclusion and gender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提升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以建设一支有担当、敢担当的时代新人队伍,这是应对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既面对着认知新的历史方位、奋力托举中国梦与应对新“忧患”的时代诉求;又要面对围观的看客心态、非科学的失衡心理、认知偏颇的冲击。因此,把担当精神摆在育人的重要位置,从升级育人内容、优化育人环境等几个关键教育环节着手,营造崇德向善、力争担当的社会风尚,将担当精神培育生活化、长效化,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与担当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回顾了模糊信息下前景理论研究的现状,发现犹豫模糊语言这一决策中常见的信息表达形式在前景理论框架中的研究被忽略,同时犹豫模糊环境下的前景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基于此,本文考虑到决策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惯用的信息表达以及面对收益和损失时不同的风险态度,试图在犹豫模糊语言环境下构造新的前景理论决策框架,建立基于犹豫模糊语言信息的前景决策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决策步骤;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展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并与犹豫模糊语言环境下的期望效用决策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了该方法更符合实际决策情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丑闻的频发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企业伦理态度关乎员工承诺度和企业竞争力。本文依据个人层次研究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国内6家企业的员工为调研对象,沿用国外企业伦理个体层次研究中广泛使用的量表"Attitude Towards Business Ethics Questionnaire"(ATBEQ)即企业伦理态度量表,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员工对企业伦理态度的看法;另外,也分析了不同的工作年限,性别,学历,户口等因素下的企业员工伦理态度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企业伦理观存在困惑;大部分中国员工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意识;教育对企业员工伦理态度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社会发展,不是对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主要是运用逻辑手段,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了对社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从社会、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The present article is based on a small-scale research that took place with third-yea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t Technological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Patras. During class the students, who undertake the laboratory course ‘Social Work with Families’, were asked to discuss family roles and depict them on drawings. Analysing their drawings i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udents adopt traditional views on family issues and the family roles. Various gender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s were reflected in students' drawings and this is alarming for both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而社会结构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基本呈现亚稳态特征。当今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explores young people's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privacy in the context of a highly mediated cultural environment, mapping social media practices against axes of visi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Drawing o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resources from both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e use ‘spectacles of intimacy’ to conceptualise breaches of privacy, mapping an emergent moral landscape for young people that moves beyond concerns with e-safety to engage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audiences and value. The paper draws on data from a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 using multi-media and mixed methods to capture lived temporaliti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e present a model that captures a moral landscape shaped by emotional concerns about social media, the affordances of those media and affective discourses emerging from young people's use of the me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