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54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管理学   96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1篇
人口学   332篇
丛书文集   1497篇
理论方法论   896篇
综合类   10775篇
社会学   1115篇
统计学   109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379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612篇
  2013年   1195篇
  2012年   997篇
  2011年   1104篇
  2010年   857篇
  2009年   739篇
  2008年   912篇
  2007年   1204篇
  2006年   1099篇
  2005年   1061篇
  2004年   972篇
  2003年   906篇
  2002年   736篇
  2001年   671篇
  2000年   455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发展的新的资本创造模型则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另外,是资本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决定资本是否创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及资本贴现率的变大,替代弹性及资本折旧率的变小,将降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而提高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均衡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工业品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时,市场拥挤效应将彻底消失,并转化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本文发展的资本创造模型可以体现出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由于缺乏权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学者们一直面临"数字经济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尴尬境地。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并实施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分类标准,对各省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利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了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时空特征。研究发现,2009—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猛,各项子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较而言,数字要素驱动业发展速度略低于其他三个子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南方优于北方,而且区域不平衡有持续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特色和理论意义在于,尝试量化"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文件,以设计政策效力、政策措施与政策保障的评判要点为基础,确定政策措施强度和政策保障强度.细致讨论"一带一路"文件的政策强度与经济开放度提升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该关系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以及政策保障强度在政策措施强度与经济开放度关系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策措施强度能够正向促进省域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在经济开放度高于10%的省份中,政策保障强度正向调节政策措施强度与经济开放度提升之间的关系,政策措施强度和政策保障强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政策措施强度中资金融通强度对于沿线省域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着最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沟通强度对于沿线省域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影响不显著;政策措施强度对省域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存在地区差别,西部地区更注重"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会.建议:"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在政策设计上,不仅要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内容作出合理规划和布局,还应对保障机制作出可操作性的安排.  相似文献   
4.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直注重于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的开发,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 提出一种基于功能一环境一结构分析( FESA)与TRIZ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机械产品结构之间的功能要素 以及功能要素与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机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根原因模型图,寻找结构设计上的不足和 缺陷,利用TRIZ创新理论来实现机械产品的改进创新。通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创新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金属疲劳裂纹扩展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精度不高,不能实现实时性等缺点,文章提出了基 于机器视觉的裂纹检测方法。根据金属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过程中裂纹图像的采集要求,设计了摄像头位置可自动调整 的疲劳裂纹图像采集系统,包括摄像头安装运动装置,裂纹图像采集装置以及摄像头运动控制系统。图像采集装置由高 分辨率黑白面阵CCD摄像头、光学镜头,光源照明装置和图像采集卡组成,前3者安装在摄像头支架上,与摄像头运动 装置相连。摄像头运动装置中的X,Y,,Z轴运动机构由步进电机带动滚珠导轨机构。在基于ARM技术的运动控制系统 的控制下摄像头可沿X,Y,,Z轴作高精度直线运动,实现和试件之间精确位置的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可 采集到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过程中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试件裂纹图像,满足下一步裂绞尺寸计算的要求;摄像头运动定 位精度可达到0. 02 mm,满足精确的系统聚焦、位置调整、跟踪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自述报告进行三级编码和主题凝练,研究发现国家级教学名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养成了许多优秀品质。例如:教学方面注重实践、考虑周全,师德方面以德施教、追求卓越,科研方面以教带研、实现创新。国家级教学名师优秀品质的养成通常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仅需要精神与物质力量的共同推动,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环境要素的相互促进,以及社会取向养成方式和个人取向养成方式的互相配合。深入探究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优秀品质及其养成之道,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Modern analytical models for anti-monopoly laws are a core el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ose laws. Since the Anti-Monopol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in 2008,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authorities have applied different analytical models, leading to divergent legal and regulatory outcomes as similar cases receive different verdicts. To select a suitable analytical model for China’s Anti-Monopoly Law,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both economic analysis and legal formalism and to learn from the mature systems an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such binding constraints as the current composition of China’s anti-monopoly legal system,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ing agencies and the supply of economic analysis, in order to ensur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analytical model chosen and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implementing agencies and the cost of compliance for participant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models should provide a considered explan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aims of the law’s provisions. It is necessary,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processing model of behavioral classification that i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pplies analytical models using normati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akes use of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burden of proof, improves supporting systems related to analytical models 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public authorities to implement the law.  相似文献   
8.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装备采购中,由于需求单位地域分布和担负的任务各不相同,对装备的品种、数量、时限要求也就不一样,如何使装备采购科学化、合理化,是一个涉及多变量、多目标的复杂系统问题。在综合考虑装备采购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模糊指派模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案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解决了采用传统优化方法难以解决的装备采购优化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10.
Decades of research identify risk perception as a largely intuitive and affective construct, in contrast to the more deliberative assessments of prob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that form the found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Howev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many of the risk perception measures employed in survey research with human subjects are either generic in nature, not capturing any particular affective, probabilistic, or consequential dimension of risk; or focused solely on judgments of probability.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risk perception across multiple hazards to identify a measure that will be broadly useful for assessing perceived risk moving forward.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of risk perception being multidimensional, but largely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affective reactions to the hazard. We also find that our measure of risk perception holds across multiple types of hazards, ranging from those that are behavioral in nature (e.g., health and safety behaviors), to those that are technological (e.g., pollution), or natural (e.g., extreme weather). We suggest that a general, unidimensional measure of risk may accurately capture one's perception of the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and the discrete emotions that are felt in response to thos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However, such a measure is not likely to capture the perceived probability of experiencing the outcomes, nor will it be as useful at understanding one's motivation to take mitigation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