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综合类   2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理解新旧唯物主义区别时的哲学视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立者。恩格斯与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另一方面,恩格斯又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理解者。作为理解者与被理解者的关系,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哲学理论上既有基本一致的地方,也会有所差别,不能简单地把恩格斯看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在理解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时,具有不同的视野,马克思从对思维和存在现实关系的理解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而恩格斯主要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揭示这种差别,不应是导致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论,而应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2.
在解释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件事”一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于读者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等人)的作品。肯定文本对象不依赖于读者、马克思文本的意义是马克思赋予的,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前提。哲学解释学揭示了理解的条件性、历史性、相对性,但不能由此得出马克思著作的原意不可正确理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3.
关于"两个马克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批判某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的错误时,不能因此否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不能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先天论和量变论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而应当用唯物史观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应当尊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事实。从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有理想主义者的马克思,有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有“费尔巴哈派”的马克思,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超越以后,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有不同的马克思的存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前认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加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研究,是推进、深化认识论的需要,也是指导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所谓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必然具有主体的属性这样一种状况。认识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第一,认识必有其承担者、主体;第二,主体对认识过程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第三,主体对认识结果也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认识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理解、看法,就是认识论的主体理论,它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关于主体的本质及其结构要素的理论;第二,关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第三,关于主体对认识结果的影响的理论。主体论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离不开一定的认识路线。有同志认为,反映论是经典认识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所追求的“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认识理想已经破灭了;反映论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一方面,它认为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结果中的主观因素会愈来愈少直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逻辑上同样能成立的是,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投入认识过程和凝结于认识结果中的主体因素会愈来愈多,从而愈来愈偏离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等等。因此,主张拋弃“客体→主体”的反映论,代之以“主体→客体”的“重构论”。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主体论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或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不能不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65.
“存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也是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主义哲学用它表达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但是,什么是哲学家们所谈的“存在”?“存在”范畴的基本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哲学界还存在着极不相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存在范畴的意义就是有,它包罗万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被包括在“存在”这一范畴之中。有的同志认为:“物质和意识上面应有一个更高的概念,这就是存在”。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是“一个包括范围最广泛、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能‘包罗万象’,世  相似文献   
66.
解释学本来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而不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但是从狄尔泰开始,"文本"概念被扩大到了历史,"理解"概念被扩大到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就发展为一种哲学,而同时哲学也就降为解释学.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既不是解释学的进步,也不是哲学的进步.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是解释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越界.哲学降低为解释学,是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退缩和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文本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而哲学应当作为世界观得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作为历史唯心主义哲学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67.
认识论与解释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野。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研究认识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解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的学科,研究理解的对象、源泉、真理性问题等。在认识论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认识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理论,必须反对。在解释学的视野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把本本看做理解的源泉和真理性标准的本本主义,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理论,应当坚持。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在提出者的本来意义上,是一个解释学的命题,表现了解释学上的本本主义而不是认识论上的本本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相似文献   
68.
张一兵教授认为,他提出的"思想构境论"是"在提倡创新时代"的一个"哲学创新"。然而,无论是作为解释学还是作为哲学,思想构境论都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创新,倒是存在着理论上的倒退。作为解释学的思想构境论,其基本立场是主观主义,同时,它的许多解释学观念是陈旧的、落后的、混乱的、错误的。作为哲学的思想构境论,具有历史唯心论的倾向。由于张一兵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不同的理论立场,他在理论上的倒退就不是坚决的、彻底的,而是?徨的、矛盾的、动摇的、折衷的。坚持思想构境论,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抛弃思想构境论。  相似文献   
69.
当前人们谈论的“发展理论”即“社会发展理论”,多指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种种社会发展理论。这种“社会发展理论”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即不能把这种理论理解为是关于一般社会(或任何社会,或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的理论,这种“社会发展理论”有其特殊的含义。开始,这种社会发展理论仅指关于第三世界或处于所谓“传统社会”的国家如何走上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后来,为了给这些不发达国家提供一种榜样和借鉴,“社会发展理论”也扩大到研究西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研究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70.
顾乃忠教授的力作《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提出了非同寻常的观点,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时代责任感、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和探索真理的非凡勇气,具有逻辑彻底所具有的那种抓住人心的震撼力量。不论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某些结论,对于关心中国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的读者来说,都会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著作。一、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这个时代主题,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时代责任感正如本书书名所标示的,这本书的现实主题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