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社会分工影响人性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肯定从事读书、农耕劳动等职业有利于保持人们的善良本性,而当官、做工匠、从商则给人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他们还看到社会分工对人性影响的相对性,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性的可塑性和个人修养也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以赛亚·伯林明确提出了两种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可能会走向专制,伯林反对积极自由背后的人们对于理性主义的乌托邦追求,倡导消极自由,但是伯林并没有找到实现他的消极自由的现实途径,所以最终也只能是另一种乌托邦设想。伯林的消极自由是简单粗糙的,他的消极自由是注定失守的。  相似文献   
33.
西方话语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言说方式和所讲的道理有很大的相通性或亲缘性.如果说哲学的表现形式是话语的话,那么,这种话语要表达的道理和所揭示的秩序都不是现成的、绝对的,而是一个生生不患的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原来的道说与人言、大道与事理、真理与意见、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对立都会不复存在.从自然的神喻,到英雄的圣言,再到当代无数个人的众声喧哗,构成了话语迄今为止变化的历史.而自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区分、作用与转化,则既为哲学话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也为它设定了界限.  相似文献   
34.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本体论,在理论上却是以批判借鉴佛学尤其是唯识学的方式实现的。熊十力对于佛学本体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由批判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缘起,进一步引申到对大乘空宗的空寂本体论展开批判,最终上溯到对以释迦牟尼"十二缘生"论为代表的佛教出世主义的总批判,其中既有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更体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抉择。  相似文献   
35.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马克思通过哲学清算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理论跃迁,"实践"之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乃"社会"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在全球化运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代趋势下,高清海教授生前提出的“类哲学”已经显示出重大的思想创新意义,但它需要我们给予阐释、丰富和推展。高清海将人的“类存在”的充分展开,界定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第三大形态即“自由个性”阶段,并以“类本位”相称,说明他强调的超生理学的“类”概念,虽然是相对于生理学的“种”概念而言的,却并非说否定后者就可以直接达到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要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其中间环节是“族”,包括前现代的“种族”和现代的“民族”;而从理论上说,类哲学应当是“个体”、“共同体”(民族)、“人类”和“大自然”的这四重维度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7.
尊崇必然性是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之一,舍斯托夫却认为必然性既缺乏经验基础,又扼杀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使人远离上帝走向堕落,因此对它发起了激烈批判.舍斯托夫的批判具有反思唯理性主义的倾向,指出了理性哲学中价值追求与事实规律内在分裂的真实困境,提出了思维的第二维度,对我们深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化、研究成果浅表化等问题。全球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应把握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三个维度。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意识要彰显本土,研究的对象要立足本土,研究的旨趣要服务本土;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研究的规范化,需确立公民教育研究的形式规范、内容规范、方法规范;公民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39.
没有人是天生的思想家,人的思想是逐渐生成的,那么,一个人的思想有着怎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把杨寿堪教授的文集《哲学何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思想生成的过程中,外在的、偶然的因素起着召唤的作用,而内在的因素则起着组织和创生作用。若只有前者,便无所召唤;若只有后者,便无所组织和创生。由此,导致了历时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对应性。思想的结构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这一稳定性就是自我同一性的依据。自我实质上就是具有稳定性、组织能力和创生能力的思想结构。  相似文献   
40.
在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借助其未经分化的、直接性的社会关系使个体获得了精神依托.工业主义打破了共同体的封闭结构,将一个变幻莫测、神奇万象的大都市生活带到了现代社会之中.在货币支配下的都市中,人们进行着非个人的、表面的、短暂的,因而也是部分性的接触.大都市生活产生了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们内心的骚动和连续感的丧失.现代人需要在工业主义逻辑和骚动的都市生活中寻求稳固的"阿基米德点",以便克服精神上的不安,进而获得稳固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