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起源于德国和日本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和节省司法资源,21世纪初我国开始引入该制度,学界和实务界就其合法性、正当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第二次大修中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写入法律,其合法性不再受到质疑.但是,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过于保守,结合该制度的法理基础、预设的制度功能来看,我国新刑诉法的规定无法顺利发挥其制度功能,应考虑适用三步走战略,逐步扩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其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42.
医疗损害赔偿无过错责任,可能导致“选择性医疗”“防御性医疗”的大面积采用、医疗费用的普遍上涨以及医务人员注意义务下降等诸多问题。而现行的法律制度可以对患者权益给予比较周到的保护,故不应建立医疗损害赔偿无过错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3.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事法治的重要标志。我国刑事法治的实践表明: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罪刑法定的宗旨在实践中就无法实现,所谓罪刑法定也就可能只具有符号意义。要建立起真正的刑事法治,我们必须注重原则以外的制度建设,建立法官能动的刑法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44.
死刑的执行方法是刑罚执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死刑执行方法的发展历史看 ,最初的死刑执行方法繁多且残忍 ;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在 2 0世纪 ,枪决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死刑执行方法 ,在我国也不例外 ;但是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有很多弊端。毒剂注射执行死刑的历史相对较短 ,但是有其他执行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权衡枪决和注射两种方法 ,我国应采用毒剂注射作为统一的死刑执行方法。  相似文献   
45.
曲新久 《河北学刊》2007,27(4):165-169
经济犯罪特指经济领域的犯罪,这是其最基本的事实特征。当前,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其规范特征是,违反工商管理与经济法规,滥用经济权利和背离市场信用,以及侵害市场经济秩序。因而,刑法中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可以构成当前经济犯罪的核心。  相似文献   
46.
共犯人的分类一直存在作用分类法与分工分类法的争执。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强调在我国共同犯罪立法中以实行行为为基准确立实行犯概念的必要性,并尝试以实行犯的刑事责任为基准确定其他共犯的处罚,从而建立以单一分工分类法为标准的共犯人分类新体系。  相似文献   
47.
若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汽车本身由于尚未产生自主意识且没有刑罚感知能力,本质上仍属于产品,故不具有刑事责任主体地位,无须承担刑事责任.驾驶辅助人与汽车所有人若违背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规定的注意义务,构成交通肇事罪;若违背生产者所提出的使用规范,则可能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在生产环节,生产者主要承担故意责任,即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但需增补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标准并综合运用理论、科技、政策的方法破解"算法黑箱"困境;在流通环节,生产者主要承担不作为责任,但其注意义务的根据与内容发生变化,作为可能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对于证据的特征是什么?传统学说解释为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现代学说界定为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它们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学术时代的不同表述,它们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并列混淆.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不合逻辑的,未能厘清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49.
民事审级制度是决定一个民事案件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获得重新审查机会的基本制度,而保证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实现是设计民事审级制度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我国当前两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具有单一性和死板性,无法适应民事案件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应当将其改造为三审终审为主,辅以一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50.
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理解宜作限制解释;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而不能是故意;肇事者在逃逸时如果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持放任态度就构成故意杀人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