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我的和谐伦理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与刘宗贤、刘长明两位教授合作的《和谐伦理学宣言》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褒贬不一。作为一种新伦理观,和谐伦理当然是也仅仅是伦理学链条上一个发展的环节,自有其不完善之处。为了使这一新的伦理观更加完善,有必要再作如下说明:人类与非人类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万有价值定律是和谐伦理观的价值论基础,因而,都有以其特定方式存在的权利;人类的自私与冷漠是地球生态系统失衡之源;"三者"———仁者、智者和贤者,只是一种爱心大写意;"三爱"———爱人、爱生兼爱万物,是有差等的爱;和谐伦理内涵着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使非生物生物化,使生物人格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和谐伦理学不是一般地反对科学技术,而是反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能者多劳,在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人类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谐伦理学固然相对超前,但她代表了伦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实实在在的伦理学指归,而不是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32.
论陈衡哲女性觉醒主题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女作家 ,陈衡哲在其小说、诗歌、散文中 ,抒发了五四时期新女性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对女性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失于肤浅、稚嫩 ,但毕竟体现了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留下了“五四”新女性成长的最初印痕。本文深切关照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细致体悟她的人性咏叹、博爱情怀、矛盾困惑 ,以期合理评价她在女性觉醒主题上的拓荒与耕耘  相似文献   
33.
赛珍珠和狄更斯创作中的基督教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和狄更斯都生活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基督教是他们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督教在他们的创作和生活中又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体现为一种基督教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众生平等的博爱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34.
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归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的学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方面:1、知:“绵延—直觉—同情”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2、意:自由是对绵延的直觉,指“自由意志”而非“道德自由”;3、情:美是对绵延的同情,美在同情。他的思想最终归宿是宣扬“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且赋予这三个名词以全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35.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存在主义思想 ,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36.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缘起性空”的生命观、“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整体观、“泛爱万物”的博爱观、“众生平等”的平等观。认真学习、研究、总结这些宝贵的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7.
李俊英 《现代妇女》2014,(7):247-247
本文通过追溯基督教慈善伦理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分析基督教伦理的博爱精神、救赎思想以及天职观念与现代社会工作价值现的历史联系,旨在探讨基督教伦理对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9.
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思想的产生既与其家庭的出身环境和早年经历有关 ,也与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中国社会救济史的内容 ,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0.
对"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界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一个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胸中有爱,有教育爱。然而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爱却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博爱—真爱—正爱。教育爱形式的不断变化也表明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并运用自己的爱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