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在这部小说里充满着善与恶的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同时作家也对蓄奴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笔者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写作特点进行剖析,以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2.
丁若镛的自主之权通常被解释为利玛窦式的自由意志或康德式的道德性自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自由地在善与恶中选择其中之一的能力,后者强调自主之权是人可以战胜恶的自我约束能力;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预设了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同时也预设了人具有客观判断善和恶的超验能力。但通过诠释学以经解经法对文本中的自主之权与善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1)丁若镛的自主之权是以善为目的的行为规划能力,既不承认绝对的善和恶的存在,也不承认人具有判断绝对的善和恶的能力;(2)恶源于“不思考”;(3)善是“符合情境的行为”。这意味着丁若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并未简单采取直接引进西方思想的方法,而是在扬弃中积极发扬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113.
人性研讨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性问题的研讨中,我们看到有偏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诸如认为“生存”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人性是个体人“自由自觉”地“选择”、“塑造”的结果;“人性的善恶基因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根本性能,人的一切属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不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自然属性是不分善恶的。人性研讨中我们必须正确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4.
当代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困扰社会和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尽管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然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总归在于社会本身。正是社会弊病导致人性的割裂,使一部分人走上犯罪道路。当代人私欲的扩张削弱了人的理性、强化了非理性;道德的沦丧使人弃善择恶;社会的压制则令个人反抗社会。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使他们中的一部分易于成为社会弊病的受害者,割裂人性;他们因而又转化为社会的侵害者,实施犯罪。  相似文献   
115.
为确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依据纯粹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西方关于道德法则与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不是传统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并产生道德法则,而是道德法则蕴涵并决定善恶概念。由此,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以下之特点:一、善恶最初只是消极的存在概念,其内涵与意义产生于理性自己确立道德法则之后。善恶概念的本来意义只是相对于意志及其支配的行为而言的;人性无善恶,唯一无条件善或恶的只是自律与否的意志。那种认为康德主张人性本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二、强调善恶概念与福祸概念的区别。福祸概念不仅不是善恶概念产生的基础和依据,而且它们与善恶概念之间没有必然性的联系。三、通过强调纯粹的、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产生之根据和基础的意志自由,康德高扬了人的自足性的价值与人格尊严,表达了对当时的作为启蒙运动精神重要内容的理性崇拜之肯定。  相似文献   
116.
小米 《现代交际》2004,(1):35-35
我是看民间故事长大的,善恶观念特别强,总爱打抱不平什么的,就连大学毕业给同学留言时的兴趣爱好一栏写的都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上班以后,我的性格也没有变,觉得有违原则就要跳出来讲话,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教育了我,让我知道了凡事要三思而行,世界并非黑白分明。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可能你以为是路见不平,在拔刀相助,其实却是被利用了来当枪使。  相似文献   
117.
对王阳明善恶观理解的不同,是阳明弟子分裂为几个学派的内在原因。“王门四句教”是阳明哲学之浓缩,也是最易产生歧义之处。阳明的心体善恶观表明其心学不是求善的学术,而是发善的哲学,这就是“无善无恶与至善”的终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8.
善恶评价是一定主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的判断与认识的活动。善恶评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 ,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评价活动 ,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19.
道德评价问题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作为道德活动现象重要内容之一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与其他社会评价比较起来 ,具有显著特点。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以之作出道德评价的根据 ,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 ,这对于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准确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我们应该重视道德评价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0.
纪昀生活的时代,大清帝国已经开始从繁荣强大转向了"落日的辉煌",社会用于维持个人正常运转的准则失去了平衡。纪昀针砭社会的时弊,主张以儒家道德为轴心,倡导德福一致的伦理理想。消除人们对现实的不平感,给遵守道德的人们以希望、关怀和慰藉,以恢复伦理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有效干预,形成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