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巴蜀哲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主要体现在,汉代巴蜀哲学在长期孕育中崛起,蜀汉至隋唐五代巴蜀哲学在流传兼容中演进,两宋巴蜀哲学发展形成高潮,元明清巴蜀哲学对理学做出批判性自我反省,近现代巴蜀哲学在批判传统中走向兴盛而具有新时代特点,而四川彝族、藏族哲学的发展丰富了巴蜀哲学的内涵.通过对巴蜀哲学发展脉络的考察,可见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2.
剑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冷兵器之一,在中国兵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百兵之君”的称号,其影响极为深远。巴蜀青铜剑则是众多剑类型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柳叶形青铜剑因其造型独特、使用悠久、工艺精湛等特点,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青睐。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在巴蜀青铜剑的起源、品种分类与分期以及纹饰等方面研究颇多,成果突出。  相似文献   
113.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114.
公元四世纪初发生了数十万巴蜀之民向外流徙的事件.它是由秦雍六郡流民与巴蜀民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引起的.到成汉开国之际,逃亡的巴蜀之民大都散布在荆、湘、宁三州,以及汉嘉、越嶲、牂柯、朱提、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等地.其结果,使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遭受重创.这是四川移民史上一重大事件,对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以何其芳诗集《预言》为主,对其早期诗歌予以重新探讨和认识。通过对何其芳与时代环境关系、诗歌内容情感的细腻绵密、传统与现代融汇的形式特点等因素的梳理.揭示巴蜀文化传统与五四新文化对何其芳的影响和良性互动,从而说明其个性不尽被时代风潮所消解,其诗作堪称发自心灵的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6.
艾芜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韵。如《山野》在艺术手法上,作家或通过叙述者对叙述手法与叙述时间的控制,即通过插入停顿、重复叙述、倒述等手段,改变文本的叙述时长,形成缓慢匀缓的速度与节奏,契合巴蜀之人安逸闲适与自由散漫的性情;或以简单的几个人物勾画出一场耿直燥辣、爱恨分明,充满激情的山地战,映现巴蜀儿女耿直燥辣、爱拼敢闯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上,艾芜以蜀地民兵、荣归军人、逃兵以及难民等,构成了其抗战小说的人物全图,其中,又以荣归军人塑造最具特色。在小说意象的营建上,艾芜选取了具有典型巴蜀文学气韵的“洄水沱”意象,将表面上缓和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汇污积垢、杀机四伏的巴蜀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艾芜的抗战小说呈现出特有的巴蜀文化气韵,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7.
本论文立足于巴蜀诗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探寻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论文试图梳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间,巴蜀作家位于的坐标位置.论文从大学校报、纯文学刊物等报刊杂志群体现象分析巴蜀整体的思想文化氛围与全国的思想文化氛围之间的差异性;从周太玄、叶伯和、郭沫若等个案研究中,透视巴蜀作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8.
在巴蜀这一族群复杂、文化多元的地区,其地域性差异的消除和共同性因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地方社会"一统化"与"多元性"因素的激荡,构成秦汉魏晋巴蜀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19.
《四川社科界》2010,(1):55-56
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项目是中心科研国际化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典型代表。2007年立项的成都市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国际意义并且与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前沿性科研项目。本项目由科研、宣传、营销三部分组成,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承担项目的全部科研工作并担任宣传、营销工作的顾问。  相似文献   
120.
《四川社科界》2010,(1):54-55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移民文化研究所宋子然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研究”,其研究成果《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报告》,是在对接收安置三峡外迁移民的12个省(市)上千户移民实地调查分析之后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