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0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13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文学理论的素质教育模式将告别“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阅读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教学分为“导读—自读—讨论—讲析”四步 ,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阅读量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白话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及理论产生重大转折的标志。白话文学观是中国现代的新文学攻向封建旧文学壁垒的一个突破口 ,其理论内蕴应从语言形式的革命、白话文学与内容之关联、白话文学观的历史内涵这几个有机联系的方面进行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伊格尔顿是西方当代重要的理论家,由于其对意识形态研究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把他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其实作为一个高产、多产、与时俱进的理论家,解构才是他的精髓,他在一次次的解构-坚守-建构-再解构中保持了理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伊格尔顿对文学理论的解构则是其解构思想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文体的外在形式向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至80年代,文学研究进入"理论的时代",此时的文学理论为克服印象式批评的弊端,主动向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借鉴概念范畴、论证逻辑、思维方法和视域框架。文学理论的这种科学化努力一方面使其"理论"品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却使其"文学"色彩迅速淡化,文学理论汇入文化理论洪流的同时也显现出"非文学化"的倾向。然而,文学理论毕竟难以成为严密的科学,它在自然科学眼中具有"寓言"特质,这恰从另一面显示了文学理论的叙事特性。而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将会使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可替代的品质得以显现:它的"体验式观察"和"见证式记录"特征,它的建立在"狩猎模式"基础上的、面向未知世界的思维探险,它的因理论的"狡诈"而呈现出来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假定性,皆因自身叙事性的强化而彰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得以迅速更新换代,作为文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传播也随之出现新的现象,继网络文学这种以传播媒介为标志命名的文学现象之后,短信文学进入文学传播领域,成为文学研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当代欧陆文论、英美文论、斯拉夫文论中的重大学派与知名大家的文学理论探索,大多发育于语言学、哲学、美学、诗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交融之中,发育于语言哲学、现象学、符号学、修辞学、解释学、文学人类学、话语诗学等诸多学科的交接点上,也大多行进于穿越民族、国界、语言、文化的跨文化旅行之中。当代斯拉夫文论中的几个重大学派———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布拉格结构论学派、塔尔图—莫斯科符号论学派的文论,当代斯拉夫文论中的几位知名大家———罗曼.英加登、扬.穆卡若夫斯基、米哈伊尔.巴赫金、尤里.洛特曼的文论,都是在跨学科中发育、在跨文化中旅行的,而罗曼.雅各布森的文论探索堪称当代文学理论之跨学科、跨文化这一基本特征的最具典型性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北美学术界对柳宗元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等方面的翻译与研究数目众多,但是对其文学理论方面的关注却远远不够。从翻译者和评论者两个突破口描述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在北美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展现北美对其接受现状。  相似文献   
19.
促使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跻身国际主流已经提到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而且这方面已有人开了先河。《诺顿理论批评文选》(第2版)于2010年首次收入李泽厚的论文《美学四讲》,从而实现了英语文学理论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认可和接纳。另一方面,这也预示着曾长期为欧美理论家所把持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理论界也开始关注来自非西方的声音了。但并非每一位中国当代文论家都会像李泽厚那样幸运地被国际权威的文论选收入其中,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被别人"发现",而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去与居于国际文学理论前沿的欧美文论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挣得一些基本的话语权。在这方面,张江近年来开始的与美国理论家米勒的对话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0.
范臻 《现代妇女》2014,(5):343-343
近些年以来在文坛上出现了一些新生代作家,比如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郭敬明、韩寒等人,其创作的作品在青少年中颇有影响,发行量较大。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按照文学理论来评价根本就是一无是处。可是有人却不禁要问:他们的作品既然那么差劲却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读者群呢?这就无疑暴露出了我们文学理论的尴尬,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文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