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39篇
  免费   2373篇
  国内免费   403篇
管理学   10029篇
劳动科学   1259篇
民族学   2101篇
人才学   1646篇
人口学   1272篇
丛书文集   21078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6059篇
综合类   35641篇
社会学   8883篇
统计学   2245篇
  2024年   490篇
  2023年   2019篇
  2022年   1476篇
  2021年   2123篇
  2020年   1950篇
  2019年   1928篇
  2018年   834篇
  2017年   1255篇
  2016年   1680篇
  2015年   2694篇
  2014年   6314篇
  2013年   5407篇
  2012年   6647篇
  2011年   7451篇
  2010年   6505篇
  2009年   6534篇
  2008年   7707篇
  2007年   5621篇
  2006年   4813篇
  2005年   4306篇
  2004年   2953篇
  2003年   2449篇
  2002年   2040篇
  2001年   1802篇
  2000年   1392篇
  1999年   569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246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91.
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治理的重心,而社区居委会作为联结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和桥梁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发挥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引领、服务和纽带功能,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放权赋能,更需要支持性、平台型组织赋予基层社区居委会现代的社会自治能力。调研中发现,由社区居委会派生的X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呈现了居委会治理转型的路径探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力量的双重赋能。一方面政府部门给予其行政合法性、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标准化建设以及身份话语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外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能力的培育和资源链接,而其自身在地化的本土性社会资本形成天然的禀赋。社区居委会在治理转型中应当立足于搭建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和信息服务平台,联结社区治理场域的多元主体,合理利用“行政性”资源和“社会性”力量,发挥其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和消费文化在农村的深入扩散,原本作为确认公共规则、增强社区团结重要途径的婚丧仪式变成村民面子竞争的舞台,乡土公共文化面临着去公共性、去价值性和庸俗化的危机,乡村社会阶层挤压愈发明显。由多层组织相互嵌套而成的社会组织——红白理事会,能够有效整合体制内外治理资源和规则,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商、沟通提供空间和平台,有效推动地方制度创新和治理机制创新。在乡村文化的互动式治理中,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度规范、精英示范、分类动员和声誉奖惩等社群治理机制,引导村民采用文明节俭的婚丧新规,非强制性地调节了社区面子资源和阶层关系。地方政府通过激励村两委组织、给予嵌套组织合法性支持、节制行政干预行为,激发了社会治理活力,实现了乡村文化的诱致性制度变革,为全国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见证了我国乡村社会的“集体缺失”。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实需求,呼吁“找回集体”,各地也纷纷在探索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载体的集体再造道路。山东烟台X村推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是这些探索中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虚拟确权”实现土地流转,在保证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前提下,促成经营权向集体回归,以达成农民财产权与集体统筹的平衡,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集体经济支撑。山东烟台X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是新时期众多党建型集体经济中的一种,这一模式为我们全面反思乡村治理中“集体回归”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寿险普及度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寿险深度失衡和密度失衡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寿险普及度失衡会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抑制效应,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寿险的深度和密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能够平衡区域间的寿险发展,帮助政府改善寿险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我国要加强寿险普及创新力度、实施区域间寿险业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寿险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个人风险保障意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995.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要求下,共享发展呈现新特征:共享内容增量,扩展了权利平等、公平正义和环境安全的内容;共享层次提升,突出发展型共享和自我实现型共享;共享基础升级,更加突出发展的平衡性;共享短板变长,从解决绝对贫困到破解相对贫困。共享发展的评价也适应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融入新的评价要素,即经济发展平衡程度、社会公平与社会文明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脱贫减贫实现程度、生态环境和谐程度、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相似文献   
996.
社区是国家保持对基层社会有效整合的重要载体,而日益加重的社区负担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化问题制约了其自治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社区减负增效政策的有效执行在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依据成都市社区減负增效政策执行的具体表象,构建理论框架从政策目标、政策资源、政策执行机构、执行机制、执行人员和执行环境六个方面分析了制约社区减负增效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社区减负增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目标层次较高、政策资源供给不足、政策执行程序尚末完善、执行机构权责边界不明晰、执行人员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执行环境支搼不足等制约因素。在启动新一轮社区减负增效的工作中焏须从细化政策目标, 完善政策执行体系, 拓宽政策资源供给, 优化政策执行程序, 厘清府际间权责边界,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和跂励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等方面破解困境,使社区减负增效政策良性落地,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联动高效的社区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997.
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形成。因为代表乡村新动能的生产力,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本,都主要依靠城市校企联盟下乡,让先富起来的城市资本注入乡村,同新技术融合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所以,需要城乡“政校企社”按产业生态链和利益捆绑的内外机制,以契约方式形成纵横联盟的生态布局。根据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省市政府应为“新技术孵化-新兴产业-市场新品牌”逐级转化创设良好环境。为新技术代表提供恰当挂职岗位,让其依托特殊生存环境扮演好新技术推广者角色;县乡政府积极诱导城市校企下乡,扮演好中介和护航、联盟者角色;地方高校,则需要从技术创新孵化、新技术人才培训上,扮演好乡村振兴的新技术引领者角色;省市企业,从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上着力,发挥好引领乡村产业集群振兴的角色,助推城乡联盟创造出共同富裕的强大新动能。  相似文献   
998.
“春官说春”是我国陇东乡村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农民在地化的文化实践。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试图回答以“春官说春”为代表的民俗活动蕴藏着的乡村文化治理逻辑。本文认为,“春官说春”是农民基于自身生产生活与文化娱乐的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文化表达。当下,它不断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一方面推动了乡村集体娱乐的复归;另一方面,依托这一民俗文化,政府、村社、农民、社会团体等多重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文化实践,不仅传达了国家话语,也有效地连接了国家与农民,进而使乡村文化治理发挥出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999.
多元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福克斯和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不仅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而且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仍存在公共能量场发育不完全、话语形式选择偏差和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推动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可以从通过赋权赋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公共能量场、根据政策情境选择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话语形式、在互信的基础上坚守话语的正当性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000.
至善论与中立性之争是自由与社群之争后西方政治哲学向纵深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如何回应它们之间的争论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对此,威尔·金里卡明确否认它们之间争论的关键是“正当与善何者优先”的问题,并把出现这一问题的起因归咎于罗尔斯本人的误述。通过分析罗尔斯语境中正当优先性的两种含义及其与中立性的关系可以表明,金里卡的归因并不正确,他对罗尔斯的解释存在两个误解。尽管如此,在回答至善论与罗尔斯之间的真正分歧时,金里卡也试图反思中立性原则。此种反思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在于过一种美好生活之判断出发,论证个人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强调社会性文化也应作为平等关心的一部分。金里卡的回应因此既坚持了国家中立性,也明确援引社会至善论,从而打破了中立性和至善论两种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并显示出中立性走向与至善论和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