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12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76篇
管理学   3618篇
劳动科学   750篇
民族学   327篇
人才学   4293篇
人口学   101篇
丛书文集   2763篇
理论方法论   708篇
综合类   8140篇
社会学   2781篇
统计学   475篇
  2024年   253篇
  2023年   810篇
  2022年   525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636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544篇
  2014年   1496篇
  2013年   1344篇
  2012年   1357篇
  2011年   1877篇
  2010年   1631篇
  2009年   1520篇
  2008年   1754篇
  2007年   1071篇
  2006年   981篇
  2005年   1188篇
  2004年   1060篇
  2003年   994篇
  2002年   781篇
  2001年   766篇
  2000年   556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企业一直在增强员工责任感与升职之间力求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使他们能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鼓励他们继续为企业效力。——玛格丽·温斯顿初入职场这个全新的领域,作为新员工会觉得工作会充满了挑战和新鲜感。但仅仅过了一两年后,作为上级的你就会发现他们对于工作已是驾轻就熟,而且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在你看来,这个时候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刚好是给他升职,又能增强企业责任感的大好良机。或许你会觉得,此时员工仅仅需要更多的责任感来激发内心原有的进取心,特别是认为他的智慧之门尚未打开。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文化人才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通过对山东省12个地市295位社会文化人才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必要的科学观点和知识掌握总体较好;科学态度和精神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普遍欠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社会文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些原因,需要政府、高校、文化部门、文化人才等主体积极探索,以提高文化人才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14.
人才素质测评,是通过一系列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上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测评对象的基本素质,绩效状况进行测量和评定的过程.在大学生中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有助于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所学习的专业特点,从而进行职业定位,培养相应的职业素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在关系到自身前途和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人才强校的重要力量,有效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大统战格局的巩固和发展。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从重视和关怀党外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培养和举荐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年例"是粤西乡村传统文化的记忆,体现着乡村民众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性格。它以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阐释着"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积极价值取向,构成了粤西百姓的精神寄托。当前粤西"年例"在社会认识、政府主导、传承主体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遭遇困境,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探寻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策略,使其有利于凝聚乡村力量,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郑立新  罗鹏 《云梦学刊》2020,(1):115-124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因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当前农民对乡村振兴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成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但现实中,农民主体作用也受到诸如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身思想文化和能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滞后及基础条件薄弱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需要党委、政府综合施策,采取完善乡村治理、健全政策扶持、建立引导机制、补齐短板缺陷、加强培育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起点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的逆向归纳法,构建由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构成的山东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复合权重确定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2015-2018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振兴指数和排序上看,胶东半岛城市、济南等优势明显,同时可将乡村振兴效果分为四个层次;乡村振兴效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沿海地区至鲁中地区向鲁西南地区优势递减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地方财政实力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可在高度明确"五位一体"的振兴指向、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模式以及实施差异化乡村振兴举措等方面构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