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330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7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98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3364篇
社会学   258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转变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就执政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深化。一、实现由人治型执政方式向法治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巫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已经由一种古远的民间信仰转变为文化集体无意识,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与血肉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先生就探讨过商周时期的巫术,而80年代以来,萧兵等学者讨论楚辞与上古巫术思维的论作,也令人印象弥深。近年来,作为神秘文化核心的巫文化,在戏剧、诗歌、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审美生成探讨中,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关于文学与巫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这…  相似文献   
74.
法兰克福学派与接受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美学派别,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以否定为中心和基点,即通过艺术作品对接受者思想意识的否定来达到对现存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否定。不同之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美学是对接受者的大拒绝,散发出贵族主义的救世气息,对接受者尊重不够,而接受美学对否定则有所保留,一方面体现了在现存秩序面前的退守与妥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接受者趣味的相对认可与尊重。  相似文献   
75.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相关阐述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省察克治”“讽谏”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锐利武器。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76.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77.
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错综复杂。作者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并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分析其中态度词汇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判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态度趋势。研究发现: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态度褒贬不一,其中消极评价话语偏多。这种他塑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利益关注,以及新闻传播者的价值观念、话语角色认知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官媒及自媒体有必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关注新闻受众的阅读态度,从而有效展示中国的积极形象。  相似文献   
78.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9.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文体的外在形式向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0.
杨慎是明代一位有着浓厚批评意识的学者。杨慎的史学批评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汉书》的史学审美、对宋代史学的有意求瑕及基于史料价值和史书编纂方面对其他史著的批评。其史学批评呈现如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代中叶的《史记》《汉书》研习风激发杨慎对《史记》《汉书》的批评;其治学理路崇汉学而抑宋学,引发杨慎对宋代史学的苛责;其博学的治学视野促成杨慎对史料价值的多元审视及对史著编纂者资质的求善求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