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08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梁实秋以"存真"原则为基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时适当运用变通方法对莎剧的"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像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以及"民族物质化符号"等"民族文化符号"进行不同程度的意译,主要体现在参照本土文化、发挥汉语优势、注重含蓄委婉、引起美好联想、介绍异域民俗等方面。以源语文化立场为基础,兼顾译入语文化传统,适当运用变通方法,这不仅使译文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而且体现了译者"中庸"的哲学视野。  相似文献   
472.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有很多疯癫形象。《李尔王》这部悲剧作品几乎体现了莎翁悲剧中的各种疯癫类型,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李尔王》中的疯癫意象,并就此分析莎翁的疯癫意象所传达的文化意蕴。莎翁笔下的疯癫,只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是“文明”进步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473.
男权价值体系的影响深远,并没有因为人文主义精神的植入而趋于淡化。作家的创作难以跨越他自身的认知范围。位于时代前列的经典之作较之于当时的人文发展必然存在着进步性意义,但同时又难以一举越出长期由权力中心建立和大众遵守的篱藩。因此,尽管莎士比亚的剧作具有人文主义的先进性,但同时亦带有与生俱来的,难以逾越历史阶段的男权价值观,这些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要义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74.
《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将自我塑造理论运用到传记写作中,以自我塑造理论为线索,聚合各种材料,发掘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研究认为,格林布拉特通过聚焦创作圈子和整个社会的权威与他者,在两者的互动中,阐释了自我塑造的获得方式;格氏通过探讨莎士比亚对权威的态度,在自我与社会文化力量的互动中,揭示了其自我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格氏从偷猎事件入手,论述了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策略。这样,格林布拉特就揭示了莎士比亚"自我塑造"的复杂运作过程,书写了人物心灵的历史,创新了传记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75.
马伏里奥是《第十二夜》中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人物。他一方面具有英国清教徒的特质——做事严肃认真、拒绝任何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莎士比亚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明自己对英国清教的矛盾态度:否定之中有肯定。他认为英国清教反对娱乐的行为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同时又认为清教教义中对秩序的肯定可以遏制人私欲的膨胀——这恰恰是英国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通过马伏里奥可笑而可悲的表演触及人性的弱点——人对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他通过马伏里奥的悲剧揭示了人类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永恒矛盾,使《第十二夜》少了一般喜剧的肤浅,从而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76.
郭哲 《现代交际》2015,(2):35-36
19世纪,阿诺德的《批评文集》剖析了济慈敏锐过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及其诗歌中极强的音乐性。阿诺德的结论是,济慈几乎可以和莎士比亚并驾齐驱。近年来关于莎士比亚和济慈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侧面证明了这两位诗人及其诗歌的伟大,也证实了对十四行诗和济慈诗歌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试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济慈的诗歌进行比较,在两位诗人的宗教意识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77.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深入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将对这部戏剧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最真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478.
史君 《今日南国》2014,(8):46-46
在塞纳河左岸,有一家“莎士比亚”书店,书店狭小而拥挤,但主人热情地欢迎着过路的陌生人,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文学的旅法青年.哪怕是那些尚未成名、穷困潦倒到连租书费都付不起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拥有一个床位,只要他们愿意为书店工作.  相似文献   
479.
莎士比亚戏剧不是—般意义上的法律文献,剧中也鲜有早期现代英国的法律、法令,但剧作家却在更深层面上思考了法律与自然、理性、自由、权利,乃至民主与道德等重大命题.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主人公如勃鲁托斯、安哲鲁、夏洛克、鲍西娅等无不面临着西方法律文明至今仍无法完美解决的两难困境,他们的迷茫和困惑既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也是人类共同命运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480.
梁实秋出身名门,其祖父官至四品,他在美国留学期间获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是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是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翻译家、散文家、批评家、小说家。在文星璀璨、大师云集的民国时期,是一等一的才高八斗级别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