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刘鹗集》是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的著作集。本文对刘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扼要的述评,将其生平划分为六个时期,并对刘鹗的师承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2.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掺Er3的(85-x)TeO2-(10+x)Li2O-4.5TiO2-0.5Er2O3(x=0,5,10,15)玻璃样品,测试和分析了玻璃的热稳定性、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根据McCumber理论,计算了受激发射截面.结果表明:LizO的引入,显著的提高了受激发射截面,而较宽的荧光半高宽基本不变.当Li2O的含量为25m0l%时,带宽特性FWHM与σepeak的乘积具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33.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34.
明代中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三盲”、“二拍”是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城市平民成为小说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人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交异,“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俗文学”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35.
凌濛初的《二拍》塑造了一批士人形象,他们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但科举功名已经不是生命和生活中的神圣和唯一的追求,他们张扬自由个性,冲破封建礼教,挑战世俗社会,勇敢、坚定地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用男女性爱,甚至用赤裸裸的感性放纵来冲击传统的礼教观念.撕破了孔孟道德的虚伪面纱.对晚明社会和整个士人群体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震荡。小说无疑反映了晚明社会士人群体现实,作家借小说中的士人形象阐释了晚明启蒙思潮.但小说中的士人形象也客观地反映晚明士人群体的启蒙思想的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6.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之创作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一受程朱理学之影响,一受阳明心学之影响.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非对立之学说,其伦理指向是一致的.<型世言>中体现出的也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阳明学说兴起后儒家伦理通俗化的运动,儒家思想在由上层向下层传播时所发生的世俗化转向如蒙书、功过格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7.
在高扬"渊明风流"的南宋,"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氵虎对陶渊明人品和诗文非常推崇。本文从"上饶二泉"在情感上对陶渊明的认同、对陶渊明人格美的追求、对陶渊明艺术的接受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泉"诗歌与陶渊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辛亥革命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新生革命政权,蔡锷及时提出了开源、节流和加强财政管理等一系列改善财政的主张,并亲自在云南付诸实施,从而使民国初年的云南在没有中央和邻省协济的情况下,出现了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蔡锷的财政思想及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
李二曲"悔过自新"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悔过自新"是李二曲早期提出的重要学术主张.其基本指谓是改"过"迁善、改"过"成圣,其形上依据则是人的至善本性,要求人们"复其无过之体,而归于日新之路".二曲不仅是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悔过自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这一学说,通过"悔过"以"明体",从而在社会层面上指向"适用".这样,"悔过自新"就成为"明体适用"的根基,也就成为整个二曲学术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