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从句法结构看“钦定本”《圣经》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定本"<圣经>以其独特的文体对17世纪以降的英国语言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现代英译本<圣经>为参照,对"钦定本"中句法结构的运用进行了抽样考察与分析.认为"钦定本"具有语言简洁、文体正式规范、结构精简且灵活多变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对历史的关怀是深入语言层面的。乔伊斯一方面通过对维柯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揭示世界历史的共性,另一方面在《芬尼根的守灵》中用语言的“安那其”消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也成为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一书中关怀历史的另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它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经典从传入西方开始,便在世界范围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所有译介中国经典的人物当中,理雅各是最具影响力的。其严谨的译介作风及至今日仍被业界所推崇,其《论语》译本至今仍被公认为标准译本,而其成功的经验及其译本的不足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In sociology, the self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as either self‐concept or the process of self‐reflectivity. Both notions of the self have been traced to the early thinkers—William James, Charles H. Cooley, and George H. Mead—wh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self phenomenon. In this article, I propose a revised conception of the self based on a re‐reading of the classics. I argue that the self is related to but not the same as self‐concept or the process of self‐reflectivity. The self is an emic object, that is, the entity that one takes oneself to be. More specifically, the self is the empirical existence of an individual perceived by the individual to be his or her own. As the identity the individual finds in his or her existence in a world shared with others, the self is a product of both self‐reflection and self‐enactment. Implications of this reconceptualization for some broad issues related to the self phenomen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饶娣清 《齐鲁学刊》2003,1(2):65-68
实用主义是 2 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是实用主义方法、原则的引伸 ,是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詹姆士那里 ,真理是指与实在相符合的观念以及观念必须具备适用性 ;真理既有绝对的一面 ,又有相对的一面 ,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观念证实它本身的过程 ,这种证实包括直接证实和间接证实两种方式。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 ,间接证实的运用比直接证实更方便、更合算。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on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in interorganizational dyads. Exchange and homophily theories are discussed as two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processes that give rise to such effects. The data pertain to interagency ties in three community-based networks of youth service agencies and are analyzed via a new strategy of linear modeling dyadic rel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uggest that size,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and justice system connections condi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an agency initiates and receives ties of influenc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Moreover, these relations are more frequent between agencies with similar treatment ideologies and client racial makeup. Finally, size and justice system access are found to reduce agency dependence on a network's administrative core.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cussion, a number of related issues and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build upon Pierce's important finding, a confirmation of Durkheim, that any form of economic disruption or change increases suicide. In this paper, certain aspects of Pierce's method are criticized. The analysis of an expanded and updated data set, using analytic techniques designed for time-series data, suggests that economic disruption per se is not as relevant to the suicide rate as are economic hardship and economic deterioration o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奥康纳以制度批判为视角,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生态危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资本扩张的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在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时必然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将自身的生态危机向全球扩散。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带来了经济与生态双重危机,资本主义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摆脱双重危机的包围,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走向不可持续性的道路。奥康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学批判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刘开会 《文史哲》2004,(4):99-103
以詹姆士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知识论或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为的结果,并且造出来是给人用的;以福柯为代表的反人道主义的知识论或真理观认为,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而话语实践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因此,知识或真理是由权力造就的。在这两种知识论或真理观中,福柯的知识论或真理观显得更为合理。实际上,知识或真理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并由人的实践效果来衡量,这就决定了知识或真理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