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1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333篇
民族学   64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685篇
理论方法论   301篇
综合类   3999篇
社会学   359篇
统计学   71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551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01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07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探讨了双边不对称信息下供应链信息真实分享和谎报对效率的影响。首先,给出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商品交易量和供应链利润作为比较基准。其次,构建双方信息真实分享的激励模型。研究发现激励双方信息真实共享所需的信息租金降低交易量和供应链利润。再次,构建允许信息谎报的交易量谈判模型。研究发现,供销双方都偏好高报自己的信息类型。个体谎报信息的幅度随着谈判力增加而减小。拥有绝对谈判力的一方不会谎报信息。供应链效率与谎报信息的幅度、成本上界以及销售价格相关。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实报信息和谎报信息下交易量、供应链个体利润及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为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洞见:供应链企业是否激励双边信息分享可根据双方成本大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2.
当前,在我国法律体系内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采用了并行模式。并行模式关注于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差异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利益维护。这虽然看似诉讼目的明确,符合环境权益救济需求,但其实际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不但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梳理,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裁判。面对并行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强制合并、混合并存、另赋实体请求权、诉讼信托、诉讼担当等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模式,上述模式分别从诉的合并和诉讼实施权融合两个方面对融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但是其中仍存在当事人诉讼选择权忽视、公私益失衡以及责任重复认定等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质量,环境公益诉讼的数量日渐增多。基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潜伏性特征以及环境侵害发生的阶段性机理,环境诉讼中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交叉使得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成为应然趋势。在尊重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追求环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为原则,结合我国实际,以具备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为枢纽,充分利用检察机关的监督权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构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新融合模式,将有利于诉讼目的实现。新融合模式强调发挥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效能,争取将同一事实产生的公私益诉求在同一时段提出,并依据诉的合并将两者合并审理,继而,在进行责任认定时,关注公私益交融之处,实现责任公平分配。新融合模式尊重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避免了责任的重复认定,节约诉讼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诉讼效率,不失为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理想选择。当然,该模式尚处于理论初探阶段,要想真正具备实践性还需要在自诉讼制度、监督机制以及协作配合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构想,从而为环境诉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Rubinstein (1982) considered the problem of dividing a given surplus between two players sequentially, and then proposed a model in which the two players alternately make and respond to each other's offers through time. He further characterized the perfect equilibrium outcomes, which depend on the players time preferences and order of moves. Using both equal and unequal bargaining cost conditions and an unlimited number of rounds,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perfect equilibrium model to alternative models based on norms of fairness. We report analyses of final agreements, first offers, and number of bargaining rounds, which provide limited support to the perfect equilibrium model, and then conclude by recommending a shift in focus from model testing to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ditions favoring one model over another.  相似文献   
84.
本文主要探讨了脉冲光源光函数的测试方法,着重介绍了利用频谱分析仪,采用比对法测试闪光型救生衣灯光函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介绍了大功率晶体管的保护原理,大功率晶体管驱动保护集成电路UAA4002和霍尔传感器LA50的功能和用法。  相似文献   
86.
传统“警世”文学里,作家在表现人的基本需求时往往流露出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这种向往与恐惧心态的交替或反复出现,反映出作家对于喜与悲、幸与不幸,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倏忽变幻的循环感,这使中国古典作家轻易地接受佛教的轮回观念。这种对于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受与表达,显示了传统“警世”文学的深刻与凝重。  相似文献   
87.
异质产品供应链定价控制权与零售商横向兼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部线性合约与供应商是否具有绝对定价控制权,比较分析零售商横向兼并集中度提高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供应商具有绝对定价控制权时,零售商横向兼并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产品替代性程度大小:若替代性程度较高,则将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将产生不利影响;(2)当供应商没有绝对定价控制权时,零售商横向兼并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取决于零售商兼并前的相对定价控制权强弱与兼并后的相对定价控制权增幅大小:若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零售商横向兼并使零售商的定价控制权增幅较大,则兼并将对消费者产生有利影响,否则,将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8.
基于期间收益的企业并购谈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安甜  张维 《管理科学》2004,7(1):73-79
借鉴协商和讨价还价理论,建立了企业并购谈判模型,利用博弈论工具对模型进行了求 解. 同时,针对一些并购谈判需要时间较长的现实情况,对目标企业在谈判期间具有期间收益 的并购谈判模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国家立法者依照一元分立下衍生的国家法律监督理论建构了我国的检察系统,但没有在具体立法中规定其相应的全面监督职能。在设立监察委员会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宪制中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构成将面临重大改革,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必须予以重构,这为检察机关实现地位与职能的一致性和职能的优化提供了契机。在新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构,应当坚持宪法关于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定位;遵循法治精神,在重构中实现国家权力分权制衡,发挥法律监督权维护人民主权的功能;反映司法规律,把公诉职能作为检察机关的核心职能并对之开展符合司法规律的职能优化。  相似文献   
90.
处于后工业化经济时代的当代世界,技能人才对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确保“质优量足”的技能人才成为制造业强国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这加速造成了全球技能人才的激烈争夺,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技能荒”现象.由此,文章在中国建设“世界制造业强国”的背景下,基于对制造业中心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现状和成因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三国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效果,以期为中国有效应对技能人才短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