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82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书院建筑的风格是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建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这种打上了区域和历史印记的差异性,正是我们把握书院建筑的美学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为人 处事 是 一个 老 生常 谈的 话题 ,在现 代社 会力 主 张扬 个 性的 年代 ,讨 论这 个 话题 ,对 于现 代 个性 的健 全 完善 尤显 重要和 迫切 。因 为 不少 现代 青 年过 度的 个 性张 扬带 来 人际 关系 紧 张,产生 了诸 多的 社 会问 题 。中国 古 代儒 家 关于 为人 处 事的 “中庸”、“和为 贵 ”思想 博大 精 深,富 含精 华 ,现代 青年 通 过学 习和 借 鉴,以 及日 常 生活 实践 的 努力 修为 ,完 全可 以达 到 现代 个性 适度张 扬与 古 典收 敛个 性 、“和 为贵 ”的 完 美同 一,走出 为人 处 事的 种种 误 区和 困惑 。  相似文献   
103.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他既是理学的代表,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象征。在王阳明身上始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他一方面探索并实践着圣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理论,一方面他自己和门人又把他拔高到彻底超越大众的至高神位;一方面他表现出对朱熹所获得的神性般崇拜强烈不满,并且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捣毁偶像的工作。结果是,拉下了一个上帝,自己又坐上了上帝的神位。  相似文献   
104.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5.
斯奈德受中国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禅宗、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斯奈德的诗有禅意,他特别钟情于寒山和王维等人充满禅机佛理、歌颂大自然的诗篇。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和他寒山式的生活方式使他成为美国的寒山。  相似文献   
106.
古文今译的目的是再现古代作品的原貌,使没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文内容,以便学习和借鉴。实现这一目的,就应严格遵守古文今译的原则,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译成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7.
声律:汉语言文学的听觉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汉语音调之美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模糊朦胧到自觉清晰的过程。六朝时期 ,“四声”的发现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应用 ,诞生了声律论 ,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声律论强调五言诗的创作要凸显语言声调的规律变化。从深层意义上讲 ,这一理论暗合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8.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相似文献   
109.
陈老莲《水浒叶子》自明末问世以来,在民间影响深远。三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曾经出现过三次研究高潮:一是明末清初,二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几年。  相似文献   
110.
编写《国学大师唐文治校长文章选读》并开设选修课,是适应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尝试。本文联系著名爱国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伦理观念,论述了该教材的校本特色、人文特点、道德价值和语言文字风格,为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