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32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Suzan Ilcan 《Globalizations》2015,12(4):613-628
Abstract

This paper advances that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act as a governmentality that brings with them assemblag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poverty reduction. These assembl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neoliberal rationalities that shape relationships and practices with and of the poor themselves by repositioning and deploying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the market as the principal mea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aid partnerships. Such rationalities, we argue, are exercised through political technologies that make visible and operable certain governing schemes such as calculative practices. Drawing on extensive interview, policy, programme, and archival documents, the paper advances the argument that the MDG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Namibia, Vision 2030, shape ideas of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political technologies of calculation and via multi-scale partnership arrangements. These technologies emerge from diverse elements, subsume the shap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paces, and have diverse effects on the lives of the poor. Our analysis also highlights an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 in Namibia, that of BIG, a Basic Income Grant scheme. We view BIG as a potential counter-calculation of poverty, and counter-partnership to poverty reduction efforts, which can develop into a more socially just and sustainable means to reduce poverty and lead to an overturn of contemporary neoliberal assemblages of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水平井水平段延伸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钻井液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平井循环压耗计算模型,分别对水平井总循环压耗和水平段环空压耗进行计算,进而求出了水平井水平段极限延伸长度值;对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对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平段水力延伸能力受钻井液密度、钻井泵额定压力、岩屑床高度和钻井液排量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为了提高深井水平井的延伸能力,应使用较低密度的钻井液;尽量保持较低的岩屑床高度;钻井液排量应尽量小。同时还认识到,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主要受到钻井泵额定压力的制约。研发高额定压力的钻井泵,是提高深井水平井水力延伸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而运输耗能约占物流环节总耗能的5/6。实现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成为实现我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总量与不同碳减排途径及其组合在不同情境下的碳减排潜力,提出基于运输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总量测量模型、基于不同减排途径的低碳化分析模型及基于不同途径水平的情景仿真模型。与传统的累计模型不同,低碳化分析模型考虑碳减排途径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采用累积形式对减排途径组合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以重庆某钢铁集团20万吨船用钢材作为案例进行情景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现有的运输条件下,可通过改变车辆运输方式直接实现0.7到3.9个百分点的碳减排;甩挂运输与混合动力系统改造,可作为优先发展技术,减排效果可达到30%;通过情景仿真分析得知,提高减排途径水平,减排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内蒙古境内几个典型沙地边缘区土样进行粒度实验的基础上,借助MATLAB分析软件对每个样品用三次方程式插值和线性插值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分析所需的数据,并进行了有关统计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利用不同步长的粒径分段区间计算所得的粒度参数值间存在着差异,并且利用各种插值计算的参数间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粒度参数的离散情况与分段步长存在正相关;分段区间数是影响矩法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绿色会计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 ,自觉注意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 ,绿色会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具体的手段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决策模型之中 ,从而影响决策者和环境行为。通过运用新的技术 ,将企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以货币计量 ,对企业经济活动造成的外部影响加以内化。这样 ,这些环境影响就得以转化为经济影响 ,可以影响到规划的利润水平。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就必须努力降低环境因素造成的成本并增加环境因素形成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计算强酸(碱)及三元以内弱酸(碱)pH 值的通用程序。该程序解决了多元酸(碱)二级电离不可忽略的计算问题,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Sparrow-Bedford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编程计算,得到单段加热等温圆柱管式炉沿轴向加热热流分布的算法,克服了以往管式炉炉体等温区小、校验精度低、工作周期长等缺点。使用该算法,合理布置加热元件,可使圆柱管式炉的等温性能获得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以义鸟宗泽大桥为背景,提出了连续刚构桥V型墩施工的新技术——“平衡支架法”施工技术,并对该技术的结构计算模式作了说明。该施工技术具有技术先进、节约材料、缩短工期、便于操作等特点,对同类桥的施工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尤其对于桥型较宽、V肢夹角较大、0号梁段重量较大、不易设置外部支撑的V型墩高桥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经费矛盾日益突出。从研究生教育成本概念入手,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历史,提出研究生教育成本的补偿者及补偿措施,并对某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成本进行测算,得出高校研究生实际教育成本高于教育拨款的结论.从而证明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