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757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图式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对新输入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编码必须与大脑中的图式网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认识到这一点对提高口语产出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学外语口语产出训练中,应重视信息输入。朗读和背诵是强化信息输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服务是服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讨论教育服务的定义和服务产出的数量单位。研究教育服务的核算范围和计算教育服务产出价值的方法,以及教育服务的质量调整问题。最后,举例使用产出指标方法计算教育产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各地政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增长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考察地方政府环境分权和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本地—邻地”效应,本文利用非期望产出EBM模型测度绿色技术创新程度,并将绿色技术创新指数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最后,结合2003-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空间集聚以及邻近地区的策略竞争效应;(2)环境分权对本地和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U型”变动特征,且现阶段并未跨越分权驱动创新的临界点;(3)环境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交互效应整体为负,环境行政分权、环境监察分权和环境监测分权等不同类型环境分权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4)区域环境分权产生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环境分权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将CEO来源按关系亲疏分为本人、亲人、熟人和外人CEO,以2007—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CEO差序来源对企业创新产出的直接作用、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EO差序来源对民营上市公司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为负,即CEO差序来源越疏远,民营上市公司创新产出越少;创新投入在CEO差序来源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持有水平调节了CEO差序来源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据此,建议民营上市公司在聘请CEO时,优先选择亲人CEO和熟人CEO,在亲人CEO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可聘用熟人CEO,这样,更能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同时,企业应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现金持有水平,为企业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节水生产行为、非农就业与农户收入溢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劳动力要素配置纳入分析框架是厘清粮食节水生产行为收入溢出机制的关键。基于河北、山东、河南540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溢出机制及异质性。研究表明:节水生产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且农业增收效应大于要素替代效应;节水生产行为的农业增收效应随农业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增,即“马太效应”,其非农增收效应随非农收入水平提升而递减,即“重心转变效应”;本地非农就业在节水生产行为增收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外出务工部分遮掩了节水生产行为的收入提升效果;节水生产行为的增收效应随本地非农就业比例增加而上升,随外出务工比例提高而下降。因此,建议完善粮食节水生产的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引导非农劳动力合理有序就业,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农户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6.
粮食物流体系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加快推进其现代化建设将有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全面调研,详细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并提出推进粮食物流体系现代化的策略。第一,提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化水平,增强粮食流通能力;第二,加快粮食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破要素流通制约;第三,提高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体系效能;第四,积极开展粮食物流体系信息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五,统筹各地并优化资金配置,推进项目整体布局;第六,构建粮食流通“双循环”格局,培育国际化大粮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展新理念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绩效的评价指标进行理论遴选后,借助专家评审和鉴别力分析进行指标筛选,构建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华北平原五省的453户粮食类家庭农场为样本,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指标体系做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类家庭农场成长绩效虽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成长绩效差异;经济绩效整体表现良好,创新绩效却较低。因此,应引导粮食类家庭农场平衡性成长、制定精准扶持方略和建立成长绩效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利用互联网资源辅助研究生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目的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social differences i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and fertility responses to food price changes in North Orkney, 1855–1910, using linked vital records. This small population featured a diverse occupational structur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geographic isolation from mainland Scotland. Segments of Orkney’s non-agricultural working population were living so close to the margin of subsistence in normal years that an increase in food prices in bad years cost the lives of their children. Delayed childbearing, in addition to increased labour intensity,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poor relief, failed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unfavourable prices in this group. While previous studies for Western Europe show a strong social gradient in mortality responses to food prices, and for Eastern Asia a strong household gradient, this study shows a strong sectoral gradient, indicating low standards of living for the non-agricultural working population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Joost R. Santos 《Risk analysis》2012,32(10):1673-1692
Disruptions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and services resulting from disasters influence the vital fun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sectors within a region. The interdependencies inherent among these sectors trigger the faster propagation of disaster consequences that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wider range of inoperability and amplified losses.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inventory‐enhanced policies for disrupted interdependent sectors to improve 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capability of dynamic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s (DIIM). In this article, we develop the dynamic cross‐prioritization plot (DCPP)—a prioritization methodology capable of identifying and dynamically updating the critical sectors based on preference assignments to different objectives. The DCPP integrates the risk assessment metrics (e.g., economic loss and inoperability), which are independently analyzed in the DIIM. We develop a computer‐based DCPP tool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for inventory enhancement with user preference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 as new dimensions. A baseline inventory case for the state of Virginia reveale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i) manufacturing sectors under the inoperability objective and (ii) service sectors under the economic loss objective. Simulation of enhanced inventory policies for selected critical manufacturing sectors has reduced the recovery period by approximately four days and the expected total economic loss by $33 million. Although the article focuses on enhancing inventory levels in manufacturing sectors, complementary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to manage the resilie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CPP as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accommodate analysis in other regions and disaster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