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18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1003篇
社会学   112篇
统计学   2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C) framework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minority employees’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First, it tests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PC types (transactional, relational, and balanced) observe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o ethnic minority employees. Then, to further address the unique needs and motivators of minority employees, this study considers diversity-related PCs. It adopt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explain how transactional, relational, balanced, and diversity-related PC breaches predict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Moreover, it draws insights from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examin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PC breach and OCB. Data from 361 Turkish employees working as ethnic minorities in Belgium indicate that relational and diversity-related PC breaches predict OCB partially via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hile transactional and balanced PC breaches directly affect OCB.  相似文献   
42.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耗主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制造系统高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的加工过程是造成制造业碳排放量大的重要原因。生产单元作为制造系统的加工的主体,其碳排放量的核算是确定整个制造系统乃至制造业碳排放总量的关键。本文首先对生产单元的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所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确定生产单元的碳排放源;其次,产品合格率的不同会造成生产单元输入及输出的成品/半成品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生产单元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原材料、电能、辅助物料及废屑处理的碳排放情况,构建了给定工艺流程下生产单元碳排放核算模型。最后,结合一汽车排气装置加工实例,分别核算加工过程中九个生产单元的碳排放量,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We show that the Lagrange multiplier (LM) unit root test exhibits size distortions when a break in the innovation variance exists but is ignored. We develop a modified LM unit root test that is based on a generalized least-squares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series. The asymptotic null distribution of the new modified LM unit root test is derived. Finite-sample simulation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modified LM unit root test maintains its size and has reasonable power against the trend stationary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44.
45.
制造集团公司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布区域广泛、局部区域比较集中和所有权复杂等制造集团公司物流资源的特点,提出制造集团公司物流资源整合思路的概念模型,并对某水泥生产集团物流资源整合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推动资源整合时,可以通过物流组织的服务设计来识别需要整合的资源;分析各整合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来提高整合参与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6.
摘要:以胡尖山油田长 6、长 4+5 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地质资料、岩芯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长 6和长 4+5 油藏小层划分和对比、单井相分析,建立测井相识别模式,编制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分析沉积相演化规律;探讨储层砂体展布以及物性分布规律,从而深入认识研究区的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然后结合试油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 6、长 4+5 油藏的储层进行有利区域的预测,为油田待开发区域的合理建产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7.
将SAO语义结构信息引入技术伙伴识别选择过程中,构建基于SAO语义分析的技术合作伙伴识别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技术愿景分析、企业知识库分析确定技术合作网络,对网络内企业重点子技术领域进行相似度分析,从而识别企业潜在的技术合作伙伴,并制定针对性的合作方案。以染敏太阳能电池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Previous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addition of an untested surplus-lag Granger causality test can provide highly robust to stationary, non stationary, long memory, and structural break processes in the forcing variables. This study extends this approach to the partial unit root framework b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good size and power. Therefore, the surplus-lag approach is also robust to partial unit roo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49.
明人曹学佺编撰的《蜀中名胜记》保存了大量巴蜀文献,但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他对于一些材料的审核不够精细,故书中存在一些讹误之处。本文就其中四则比较典型的讹误辨正于此:卷八误将崔公辅诗句为李渭作,卷十五误以岑参嵩阳南溪别业为叙州南溪县别业,卷十七误以为白居易诗《涂山寺独游》中的"涂山寺"在巴县涂山,卷二十九误以李峤父李镇恶梓州事迹为苏味道父苏荣事迹。  相似文献   
50.
由于第三人称不是言语交际的直接参与者,其指称形式的所指定位存在诸多复杂的情况。基于Langacker的情境植入理论,分析探讨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所指定位的认知规律。研究发现,英汉日常语言中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所指会在形态、语义及范畴层次等方面发生变化,其具体定位需通过话语参与者共建话语框架并进行认知加工才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