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从1983年开始的历次“严打”斗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当前我国面临的犯罪高发态势并没有彻底缓解,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本文拟从“严打”刑事政策的刑法法理基础、发展特点以及对“严打”过程中的法律关系的认识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刑事政策的科学化和刑事实践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52.
针对国家存立的犯罪,是大陆法系国家学者依据法益理论对危害国家之存在安全的犯罪所作的归纳,它与中国现行刑法分则中危害国家安全罪在外延上有很大的重合性。因此,对大陆法系国家对这类犯罪的刑法立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刑法的相关内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3.
女性主义法学作为后批判法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的理论界和司法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性主义法学在批判传统法律理论和现行法律制度的时候,运用了意识觉醒、女性主义实际推理和询问妇女问题的方法。这种法律观(包括其法律实体观和法学方法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无法与传统的理论相抗衡——这也决定了女性主义法学无法实现其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54.
论人本法律观对法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体现与运用,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法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对当代中国法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阐明了法律从异化到回归的发展规律;论证了人是法律之本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法律的异化与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人性分析法。  相似文献   
55.
李达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巨匠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奠基人。李达于湖南大学任教时所著讲义《法理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著作,首次用科学的世界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法理学体系。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法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索了现实路径。《法理学大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思想基础和哲学依据,对法理学哲学派、自然派、分析学派、历史学派、比较学派、社会学派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在李达之前,法理学研究虽初具规模,但多为舶来品的翻译介绍,《法理学大纲》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现实,体现了法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彰显了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与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6.
为圆满解答、彻底解决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问题,中华伦理法从制度上实行伦理豁免。特定义务主体若陷入该两难,其法律义务则视轻重缓急和主体行为能力,或者依法减轻甚至豁免,转由其他义务主体或公权力履行;或者依法推迟,以保证优先敦睦伦理,从而消除伦理危机,然后亲自履行。由此充分保证特定义务主体自由行使特殊优先权,全身心履行伦理义务,悉心敦睦伦理,并从根本上圆满履行法律义务,维护法律关系。于是,伦理和法律关系由两难而两全,进而兼顾公序良俗而多全,达至公道。伦理豁免所含的智慧朴而茂,通而深:本乎伦理,使法律植根于本真,圆满履行其重要使命;出于人性,保证法律有合法性、合理性,而成为良法;善待人情,即顺应人之常情,规制不当之情,保证法律真正被认同和遵守,真正有效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智慧以常识及其公理性力量,蕴涵旺盛生命力和永恒、普适性因素,纵贯中华伦理法,千年一脉;横通现代法治国家作证豁免权这一类制度,万里友声。  相似文献   
57.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从师生的平等关系出发,通过教师的“助产”技艺而达到除蔽的效果。在法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这一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法律思维能力及提升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有助于对学生的成绩测评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运用这一教学法时,要改革法理学的课程设置,有适当的教学班与教学课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为”与“不为”的技艺。  相似文献   
58.
针对古典自然法学的衰落,随后的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评,造成古典自然法学必然沉沦的假象.但社会法学派庞德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判断,指出了前面各种流派的批评实质,为自己法学的复兴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视角,指出自然法脱机实证才是自然法学的致命伤,只有实证的自然法学才有可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59.
在政治与伦理之间:本体维度的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法性质的认定对于探究国际法理论与实践操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奥斯丁认为国际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而仅是“实证道德”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这恰恰揭示了问题界定本身的不正确性,正确的问题应当是“国际法是什么法”。为了解国际法的性质,有必要分析国际法规范的具体运行。在这一问题上,自然法学派、实证法学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同时,观察和比较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全球伦理的关系也有助于厘清国际法的本质。在一个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国际法不可避免地体现为分散、协定、软弱、不对称的初级性法律,这是思考各方面国际法律问题的起点和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60.
皮坤乾 《创新》2010,4(3):83-85
"非直接利益冲突"根源于现实利益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并引发"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要从根本上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必须切实做好法律制定和法律清理,为群众利益筑起坚固的"防火墙"和"安全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